第一章先秦禦醫紀事與傳世妙方(1 / 3)

第一章先秦禦醫紀事與傳世妙方

宮廷醫學研究的是關於帝王將相、皇親國戚及其相關人群的醫療保健,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禦醫是宮廷醫學的主角,也是最早出現的專職醫生。在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帝王的健康與安危關係到社稷大業。在醫學技術還不發達的古代,為了健康和延年益壽,帝王們離不開醫生的嗬護。因此,古代禦醫與帝王的關係十分微妙,演繹出不少跌宕起伏的醫學軼事,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經驗效方。

遠古時期,我們祖先生活在極其艱苦的自然環境中,夏天要與酷暑相爭,冬天要與嚴寒作抗,疾病和創傷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為了生存,在尋覓食物、漁獵生活和部落戰爭中,經常會發生流血創傷事故。在自療和互救中逐漸發明了塗裹、包紮、吸吮、按摩等原始外治方法,認識了一些具有止血、止痛、解毒作用的藥物,出現了砭石、石針、竹針等治療工具。

上古時期,沒有專職醫生為人治療疾病和保健。氏族首領、大臣或侍臣或多或少的懂得一些醫學知識。三皇五帝的美好傳說,一代一代流傳至今。人類始祖伏羲氏教民結網,從事漁牧,作八卦,製九針,針灸療法由此發明。神農氏嚐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遂有中藥;後世為了紀念他,將最古老的藥物學著作命名為《神農本草經》。黃帝發明養蠶、舟車、文字和醫學,現存最早的中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以黃帝與岐伯問答的形式,紀念其創製醫學的豐功偉績。古代神聖創造醫學,發明針灸,發現草藥治病,對後世醫藥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至今仍是中醫習業者尊敬的楷模。

但是由於古代科學和生產力還不發達,人類戰勝險惡生存環境的能力微弱,對大自然充滿恐懼、敬畏和崇拜,將一切解釋不了的自然現象都歸結於神靈的作用。同時人們希望借助某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來控製鬼神,戰勝邪惡,於是出現了巫術。巫術是原始先民的原始宗教。巫師被看成是鬼神和人類之間的中介,有與鬼神溝通、控製鬼神的能力。巫術通過歌舞和祭祀活動形式來表現他們超自然的能力。早期醫學中的巫術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

公元前21世紀開始,在中國曆史上相繼出現了夏、商、周三個王朝。這是中國社會奴隸製由興起、繁榮到衰落的時期。夏、商、周時代經濟發展,促使農業和手工業分離,商業貿易活躍起來,釀酒、織造、冶煉、製陶、舟車等不同行業都發展起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實踐的豐富,人們對生命的價值更加關注。

夏商時期統治者迷信巫術,祭祀歌舞盛行於宮廷。《尚書·伊訓》雲:“恒舞於宮,酣於室,時謂巫風。”當時專職的醫生還沒有出現,社會還處在醫巫不分的蒙昧時代。巫師不僅掌管占卜、祭祀、驅邪,還負責治病逐疫。當人們患了病,也常常由“巫人”來作法醫治。商代還出現專職管理疾病治療的官員“小疾臣”。

玉人為淡綠色玉質,綠中泛青;整身形象,立姿,上寬下窄,體形圓厚,半裸體狀;高18.5cm;碩頭、圓臉、粗頸、斜肩、細腰、闊臀、圓尖狀雙足並立。玉人發髻整齊,前額寬闊,額中雕出一梭形圓洞,眉眼斜吊,眉頭緊皺,雙眼半合,嘴巴半張,鼻短且寬,雙耳耳郭較長,耳郭內收,兩頰飽滿,額間凹陷,胸廓較鼓,腹廓略癟,肚臍凸鼓,雙臂曲肘貼於胸前,十指張開,手心向內,雙腿並攏,足跟上提,足尖著地,通體做運氣狀,為一副神靈附體進入癡迷狀態的表情,是巫者作法通神時的形象。表明5 000多年前紅山文化巫覡階層的存在(圖1-1)。

周代開始出現了專職醫生。巫師掌管占卜、祭祀、驅邪;醫師則專司治病救人。《周禮》記載周代宮廷醫學分科為: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四科。醫學設立:師、士、府、史、徒不同的等級,最高級別是醫師,負責管理醫療行政事務,其他在醫師之下,各司醫療、藥物、醫案文書和看護雜役之職。

這一時期已經積累了一些醫學知識和對人體的認識,治療方法上有中藥湯液、醪醴、砭熨、針刺、艾灸、火芮、按摩、藥熨、漬浴、導引、巫祝療法等。

春秋時期,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了重要的變革。政治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諸侯爭霸。社會經濟破舊立新,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貴族獨占土地的製度逐漸被打破,普通百姓有了私有土地。科學技術和文化領域也有明顯的進步,思想文化界呈現出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麵。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醫學也有了重要的發展。醫學開始逐漸擺脫巫術的束縛,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出現了專職醫生。

一、禦廚伊尹發明湯液

伊尹名摯,傳說是有莘氏在桑樹林拾到的棄兒,因其養母住在伊水邊上,所以以伊水為姓氏。伊尹(圖1-2)身材矮小,相貌也不出眾,但是心懷大誌,非常聰慧機敏。他是一名陪嫁奴隸,在商湯的廚房專職烹調,練得一手好廚藝,還懂得營養和醫藥。伊尹精於調和五味,尤其善於煲製美味的湯羹,被譽為廚神,贏得商湯的賞識。伊尹從湯菜中得到啟發,在湯羹的基礎上,發明了中藥湯液,使中藥從生藥變成熟藥,是醫藥史上重要的發明。他使用陶器煎煮草藥為人治病。湯液的發明使中草藥減低了毒副作用,顯著增加了療效,而且服用方便,受到人們的歡迎,很快就成為中藥的主要加工方法,廣泛傳播。

伊尹和商湯經常探論烹飪,其中就有“陽樸之薑,招搖之佳”之說。薑桂既是肴饌中的調味品,也是發汗解表的常用藥物。漢代張仲景被譽為經方之首的桂枝湯,其實就是一碗加了糖的酸辣湯。其中桂枝為君,生薑為臣,白芍為佐,甘草、大棗為使,有調和營衛,解表散寒的作用。所以“桂枝湯”是從烹調的湯羹裏分離出來的最古老的處方之一。對飲食烹飪和中藥湯液兩藝俱精的伊尹來說,將食品生薑、大棗、桂皮移作藥用,十分自然。這也反映了藥食同源的曆史。晉朝曆史學家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自序雲:“伊尹以亞聖之才,撰用《神農本草》以為《湯液》。”

圖1-2 伊尹畫像(清人繪,中國曆史博物館收藏)

當時夏朝末代帝王桀非常暴虐殘忍,四處征伐諸侯,濫用民力,造成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伊尹審時度勢,利用自己接近商湯的機會,勸他起兵攻打夏桀,取而代之。商湯和伊尹相談後,頓覺相見恨晚。他知人善用,當即命伊尹為右丞相,幫助他管理部落。商湯在伊尹的輔佐下,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受到百姓的愛戴。商湯的部落力量逐漸壯大以後,屢次興兵征戰,先後滅掉夏周圍的部落和盟國;並曾用停止向夏桀進貢的方法,探測夏桀的反映和實力。

傳說夏朝末代帝王桀的妃子妹喜是施氏之女,美貌異常。夏桀征伐施氏時,施氏自知難以抵抗,就把女兒獻給了夏桀。妹喜開始深得夏桀寵愛,後來失寵。她心中十分怨恨,曾私下與伊尹聯係,以圖亡夏。《國語·晉語》載:“與伊尹比而亡夏。”在曆史上夏朝妹喜是和商朝妲己一樣,被認為是“女色禍國”的典型。

商湯經過數年的準備,兵強馬壯,財力雄厚。而殘暴的夏桀逐漸失去人心,已經征調不動九夷兵力。這時伊尹向商湯建議起兵攻打夏桀。商湯很快就打敗了夏桀的軍隊,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夏王朝從此滅亡,諸侯一致擁戴賢德的商湯為天子,建立了商王朝。商湯逝世後,伊尹繼續輔佐他的後代,直到他的曾孫子帝沃丁。帝沃丁發揚商湯的德政,勤儉愛民,使諸侯歸附,社會安寧。伊尹逝世後,帝沃丁以天子之禮葬之。伊尹被後世推為中國烹飪學和中藥湯液的鼻祖。

敦煌卷子陶弘景《輔行訣髒腑用藥法要》雲:“商有聖相伊尹,撰《湯液經法》三卷,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藥,為服食補益方者,百二十首;中品中藥,為療疾祛邪之方,亦百二十首;下品毒藥,為殺蟲辟邪癰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實萬代醫家之規範,蒼生護命之大寶也。”伊尹留下的湯劑至今是中藥治療疾病的主要劑型。

傳世妙方:火齊湯

【藥物】 大黃二兩(如丸,春三兩,夏秋二兩,冬五兩),黃連一兩(如丸,春四兩,夏五兩,秋三兩,冬二兩),黃芩一兩(如丸,春四兩,夏秋六兩)。

【用法】 上藥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功效】 清熱解毒。

【應用】 心下痞,按之濡,關上脈浮。

【來源】 《祖劑》卷一(引伊尹)。

傳世妙方:夏姬杏仁煎方

【藥物】 杏仁二升,羊脂四斤。

【用法】 杏仁二升入湯中,去皮尖,杏仁熟搗碎,以盆中水研細,取八升汁。以鐵釜置於火上,取羊脂四斤釜內磨消,納杏仁汁,溫之四五日,色如金狀,餌如彈子,日三服。百日麵色肥白,易容人不識。

【功效】 美顏易容。

【應用】 治枯瘦令人麵無潤澤,咳逆上氣喉中百病,心下煩不得咽物者,得茯苓、款冬、紫菀效果更佳。

【來源】 《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二。

二、醫緩診景公病入膏肓

春秋時代秦國經濟、文化比較先進,醫學也處於領先地位,有“秦多名醫”之譽。秦國醫生醫緩醫術高超,享譽各國。

據《左傳》記載,周景王三年(前583),趙同和趙括被誣將要謀反,晉景公(前599—前581)遂滅趙氏宗族。魯成公十年(前581)一日,晉景公忽然夢見惡鬼,披頭散發,捶胸頓足,大罵景公是殺其子孫的不義之人,要破門而入來報仇。景公醒來,驚嚇出了重病。當時晉景公還相信巫術,他知道桑田地區有一位桑田巫(圖1-3,圖1-4),就派人把巫人召來。巫人認為晉景公的病是有兩個鬼魂在作祟。這兩個鬼魂,是被晉景公殺死的晉國高官趙同和趙括的鬼魂。桑田巫斷定景公吃不到新收的麥子了。晉景公重病不起,心中十分恐懼,無奈之下,派使臣去秦國求醫。秦國與晉國有姻親,秦桓公便親自下詔派遣名醫醫緩,赴晉國為晉景公治病。

圖1-3 巫師 圖1-4 灰陶巫醫立像

(新石器時代,安徽含山縣出土) (漢,四川,民間收藏)

就在醫緩到晉國的前一天晚上,晉景公夢見兩個小鬼,一個說:“來者是良醫,恐怕會懲治我們,快逃走吧。”另一個說:“不怕,居肓之上,膏之下,醫生就沒有辦法了。”醫緩來到晉國,詳細診察了晉景公的病情脈象後,無奈的搖搖頭,歎息道:此病在肓之上,膏之下,針灸不能及,湯藥不能至,已經晚了,無法治療。晉景公聽了,心裏暗暗吃驚,竟和自己昨晚的夢境相印證。他邊流淚邊說:此良醫也,世間少有。他令人以厚禮相送醫緩歸秦。醫緩回國後,不到10天,晉景公真的在吃新麥子之前去世了。

自從醫緩為晉景公診病之後,“病入膏肓”的成語就從春秋時代一直流傳至今。

醫學成語:“病入膏肓”指疾病已經到了不可救治的程度。在後世的中醫書中,“膏肓”一詞經常出現在說明人體生理病理的術語之中。膏,指心尖脂肪的部位;肓,指心髒與膈膜之間的部位,而“膏肓”主要是指疾病部位隱蔽很深。古人認為,如果“病入膏肓”,藥物、針灸等治療措施都達不到病所,就無法治療了。在人體經絡中,還有一個名為“膏肓俞”的穴位,在背部的第4胸椎兩旁。

三、醫和論六氣致病

在醫緩留下“病入膏肓”的典故40多年之後,秦國又出現了一位與醫緩齊名的醫家醫和(圖1-5)。醫和醫術超群,在當時東周列國王公大臣當中十分有名。

圖1-5 醫和畫像(清,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據《左傳》等文獻的記載,魯昭公元年(前541),晉平公患病,向秦國求醫。秦景公派醫和去晉國給晉平公治病。春秋時期,王公貴族過著荒淫無度的生活。醫和長期為宮廷王公大臣診病,對此早有了解。他為晉平公診病後說:“君王的病已經不能治了。這種叫作‘蠱’的病,不是鬼神作怪,也不是飲食失調,而是因為過分親近女色。人一旦沉迷於女色,可以使人心誌迷亂,喪失意誌,人就要死了,上天也不能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