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1 / 3)

第六章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

第一節 父母的角色

我在台灣國中教書的時候,在一堂課上我說起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然後問學生們最喜歡什麼樣的父母。從他們的回答中,我得到一個結果:能夠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尊重、理解孩子的父母,普遍受到孩子們的認同;而“強製型”、“指令式”的父母最不受歡迎。近六成孩子表示,他們的父母並不了解他們。

下課後,一個叫怡伶的女生私下對我說,她在家裏是獨生女,父母很寵愛她,幾乎是有求必應,但是,父母對她的要求也很高,從小就對她灌輸理想觀念,讓她學鋼琴,為她請家教,報名考級,他們希望她能成為音樂家,可是,他們不知道,她一點也不喜歡鋼琴,她喜歡建築,她要做建築設計師,設計出世界上最美麗的房子。當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時,馬上遭到了強烈反對,父母甚至扔掉了她私自買的畫筆和圖紙,然後變本加厲地逼著她學鋼琴。

說到這裏,怡伶流淚了:“爸爸媽媽根本就不了解我,他們總是要我聽話,我也知道他們隻有我一個女兒,他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我能有個美好的未來,可他們給我安排的一切,都不是我想要的。老師,我有時候真想離家出走,可是我又怕爸爸媽媽傷心,我該怎麼辦?”我告訴她,應該好好跟父母談一談,盡量讓他們了解自己。怡伶搖了搖頭,說:“他們不會聽我說的,他們認為,我還小,什麼都不懂,而他們是長輩,我必服從長輩的安排。老師,我很痛苦,因為家教嚴格,我從小就沒有什麼朋友,沒有人可以說心裏話,我真希望父母能聽我說說心裏話。”

最後,怡伶讓我幫她。我覺得我應該幫她,所以周休日的時候,我拜訪了怡伶的父母。

怡伶的父母對我非常客氣,看得出是受過好教育的人,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才會對自己的女兒有過高的要求。我對他們說,怡伶喜歡建築,不喜歡音樂,如果再逼她學鋼琴,她可能會離家出走。他們感到很吃驚,因為從來沒有想過女兒會有這種念頭。我告訴他們,孩子還有很多想法他們都不知道,因為他們和孩子之間缺乏雙向溝通。孩子隻會對朋友說知心話,父母要想取得這種雙向溝通,應該平等地對待孩子,成為孩子的朋友。

他們考慮了很久,決定接受我的建議。不久,我發現怡伶顯得比以前更加開朗快樂,她告訴我,她的父母願意和她談心了,他們也願意尊重她的選擇,把鋼琴賣掉了,讓她學建築設計。

在後來的家長會上,我又見到了怡伶的母親,她說自從學會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怡伶便樂意把心裏話告訴她,她也因此而真正了解了女兒的內心世界。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將來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所以,他們“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家裏隻有一個小孩子的話,他的自我意識就會比較強,父母要想孩子接受自己的教育,就不能單純地依靠長輩的威嚴,需要和孩子建立一種新型關係。這種新型關係,就是朋友關係。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充當什麼樣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成功率。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朋友也比較少,他們渴望能從父母那兒得到友情,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在教育上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事實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業餘時間往往沒有耐心和孩子溝通,更善於循循誘導,孩子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們向來以長輩的高姿態居高臨下,發號施令。

在朱德庸的漫畫《絕對小孩》裏,兩個孩子對話:“我爸要我以後做總統,又要我做科學家,還要我做藝術家。”“那你自己希望以後做什麼?”“我希望以後做爸爸,爸爸的權力實在太大了。”這是小孩子之間的趣話,大人們可以當作童言無忌一笑而過,但如果仔細一想,就會發現“爸爸的權力實在太大了”這句話裏麵,飽含著孩子的無奈,以及心底那點模糊的心酸。

和各國學生接觸得多,我發現西方國家的孩子比東方孩子更有主見,也更有獨立意識和自由意識。原因是西方的家長比東方的家長更善於教育孩子。西方人的教育,往往是“無為”的教育,從不需要對孩子刻意要求什麼。比如說,在東方經常可以看到“飯桌上的教育”,而在西方國家是沒有的。“飯桌上的教育”最初是指強迫孩子多吃飯,哪怕孩子已經飽了不想吃了,但父母總是主觀地認為孩子並沒有吃飯,孩子還需要補充營養,所以繼續嘮嘮叨叨讓孩子吃飯。後來,“飯桌上的教育”演變成父母不論孩子對錯與否,都在吃飯的時候對孩子喋喋不休地進行教育。西方的父母是不會這麼幹的,孩子愛吃多少悉聽尊便,他們認為,孩子餓了就會自己吃飽,他們不吃,說明他們並不餓,當然生病是例外。如果他們對孩子有什麼建議,通常會這樣開頭:“我覺得你可以……”而不是“你一定要……”

眾所周知,美國人的創造力是世界上最強的,這得益於美國人的教育方式。美國家長們極少為孩子安排什麼,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由他們自己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人生。與美國家長正好相反的是,一些東方國家的父母喜歡為孩子安排人生道路,但他們從沒有嚐試過去了解這些問題:孩子會喜歡這樣的人生嗎?他們會覺得快樂嗎?他們還有多少潛力需要挖掘?

世界上最疼愛孩子的是這些父母,但最不了解孩子的,也是這些父母。所以,在不了解孩子的前提下,過多的疼愛,對於孩子來說反而成為一種傷害。

曾經聽到過這樣一段母子對話,在星空下,母親與孩子一起數星星,母親問孩子:“寶貝,你喜歡天上的星星嗎?”“喜歡。”“如果我們能夠住到星星上麵去該有多好啊!”“我也想住到星星上麵去。”“我想會有那麼一天的,如果你能成為天文學家或者科學家的話。”“那麼我以後就當科學家吧!”“這個想法非常棒,爸爸媽媽可以送你一個望遠鏡,讓你能把星星看得更清楚。”

看得出來,這位母親是非常聰明的。對孩子灌輸理想觀念,沒有必要像下命令一樣:“你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一定要當科學家,出人頭地!”這樣對孩子樹立理想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讓孩子覺得反感。父母望子成龍,希望兒子成為總統、科學家或者藝術家,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與其對孩子提出要求,不如和他們平等地交談,誘導他們自己去決定到底要成為總統還是科學家、藝術家。

在我教過的學生中,我發現大多數性格開朗思維活躍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是比較隨和開明的,在孩子麵前,他們是可以依賴的朋友。而那些性格不夠開朗,甚至比較孤僻、呆板,缺乏主見,獨立意識和自由意識的孩子,父母都比較“專製”、“強權”。

所以,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的角色不應該隻是長輩,更應該是孩子的朋友或哥哥姐姐,他們對孩子說話的時候,不會使用祈使句,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給孩子適當的自由。

第二節 遠離金錢、暴力與溺愛

這是一個令所有人扼腕長歎的案例,因為它太過於慘烈!未滿十八歲的家銘,向自己的親生母親舉起了屠刀,因故意殺人罪被拘捕後,他卻表示自己並不後悔這樣做!看到家銘冷漠麻木的樣子,我感到一種刺骨的痛楚。

在後來的走訪調查中,我慢慢從家銘的親人及鄰居嘴裏了解到,在家銘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喜歡打麻將,家銘請求父母陪自己玩時,父母往往會隨手從麻將桌上拿起一張鈔票,遞給他,叫他到一邊玩去,等會兒爸爸媽媽打完麻將帶他去買好吃的。家銘拿了錢,乖乖地走到一邊,靜靜地看著父母打麻將。父母也不食言,每次打到盡興之後,便帶家銘去買一切他想要買的東西。

上學後,家銘的父母也常常以金錢為獎勵讓家銘好好學習,這就使得家銘養成了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慣。家銘上國中之後,父母給他配了一台計算機,他經常躲在自己的房間裏看一些有大量暴力情景的電影。父母沉迷於打麻將,也沒有察覺,反而一直以為家銘在房間裏學習。等到發現時,卻又因為溺愛唯一的兒子,而不忍心責備,不忍心剝奪孩子的愛好,便任由他繼續這樣下去。家銘上高三時,父親生意失敗,家裏的經濟變得極為蕭條,再也沒有太多的錢可以供他花,家銘向母親要錢,母親不給,三番四次之後,他心裏極為不滿。在最後一次向母親要錢時,與母親發生了爭執,父親知道後,將家銘痛打了一頓。事後,家銘對母親懷恨在心,趁父親外出的時候,拿起一把菜刀,像殺雞一樣殺害了自己的親生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