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論1
第一節《傷寒論》望聞問切及鑒別要點
中醫診斷方法早在《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時代就有了詳細記載。仲景承《內經》理論,並收集漢以前醫方家的臨床經驗,通過實踐,創立了六經辨證施治法則。
仲景對傷寒的診斷方法,是在《內經》診斷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他把問診提到主要地位。在望、聞、問、切方麵,能吸收《內經》中較切合臨床實際的部分,具有“簡而有要,淺而有用”的優點。本論(指《傷寒論》)的診法,不僅對傷寒可用,對其他雜病也有參考應用價值,因而對後學者有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這也是《傷寒論》被推崇為中醫辨證論治基礎學的原因之一。
一、問診
問診是醫者於病人自訴病情之後,對病人或其親屬進行有目的的詢問。這是為探取辨證施治有關資料的主要手段。因為醫者的對象是病人,而最能了解病人痛苦的是病者本身及其親屬,所以問診應列為四診首位。本論的問診內容是很全麵的,茲分述於下。
1.惡風、惡寒太陽病以惡風或惡寒為主症,但必兼有發熱。少陽病有惡寒,但為往來寒熱。陽明病無惡風寒,但在汗出過多、肌表疏鬆情況下,有時可出現微惡寒或背惡寒。這是真熱假寒的一種表麵現象(第168、169條)。少陰、厥陰病均以惡寒為主症。
2.發熱三陽病均有發熱。太陽病發熱必兼惡寒或惡風;陽明病發熱、潮熱、不惡風寒(特殊情況例外,見上文);少陽病發熱為往來寒熱或間歇熱。太陰病本無發熱(兼太陽表證例外),但在陽氣伸張時會出現“暴煩”,提示病由陰轉陽(第278條)。少陰為全身性虛寒證,本無發熱,但在下列情況下可出現熱象:①少陰兼太陽表證;②少陰熱化;③虛陽外越時;④陽氣漸複時(分別見301、303、317、387條)。厥陰病發熱表現在陰陽勝複過程中。
3.出汗太陽病惡寒發熱,有汗屬表虛,無汗屬表實。少陽病出汗不是主症,僅有時出現頭汗(第148條)。陽明病以高熱、出汗為主症之一。三陰病無出汗。若少陰、厥陰病汗出不止,多屬危候(第283~346條)。
4.頭痛、身痛、身重頭痛屬表證,多見於三陽,尤以太陽病為常見。太陽病轉入陽明病初期,有時有頭痛(第56條);太陽、少陽並病也有頭項強痛(第142條)。三陰病頭痛較少見。厥陰病篇有“幹嘔吐涎沫頭痛”(第378條),但不是厥陰病主證。霍亂頭痛,多挾有表證(第386條)。全身骨節、四肢疼痛,首先要考慮為太陽病。若惡寒不發熱,而見肢厥脈細、肢體疼痛者,多屬少陰病(第305條)。因風濕相搏的肢體疼痛,雖列在太陽病篇,實際是屬雜病範圍。太陽病有時有身重,但要與少陰病身重作鑒別。太陽病大青龍湯證身重而不痛,有時可自行緩解,且有頭痛、發熱、脈浮等表證;少陰病為四肢沉重且疼痛,並有下利、脈沉等裏證(第39、316條)。另有風溫病身重,不屬傷寒範圍。
5.眩冒太陽病由於大汗或吐下後陽氣受傷,水飲上逆,可出現頭眩,甚者軀體振搖而傾仆(第67、82條)。太陽少陽並病,偶爾發生眩冒(第142條)。少陽病有口苦,咽幹,目眩。陽明病有時也有頭眩(第195、198條)。少陰病頭眩,時時自冒者,屬危候(第297條)。
6.便秘、下利便秘是陽明腑證主症之一。太陽病本無下利,但在下列情況下可出現:①誤下後可出現挾熱利或虛寒利(第34、91條);②太陽陽明合病和太陽少陽合病都可出現熱利(第32、172條)。三陰病都有下利,性質皆屬虛寒。太陰下利手足自溫。若下利清穀,脈細,手足厥冷,屬少陰病,更進一步發展則應考慮為厥陰病。
此外,少陰病篇有“下利色純青”用大承氣湯3條,實際是陽明病“熱結旁流”,不是少陰病。
7.小便不利小便不利為太陽膀胱腑證的主症。太陽經證,在過汗或誤下後,由於津液耗損,也可出現小便不利(第20、59條)。陽明病鬱熱在裏,可出現身黃,小便不利(第236、260條)。
8.不能食太陽病不能食,多因誤行吐、下,胃氣受傷所致(第98、120條)。少陽病有默默不欲飲食,或幹嘔不能食。陽明病不能食有兩種情況:一是胃中虛冷不能食,屬“中寒證”(第194、226條);一是有燥屎實證的不能食,以後者為常見。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三陰病均以能食為佳,提示預後良好;但有一種胃氣將絕引食自救的“除中”症,即病勢危重,突然能食,卻是凶象(第332、333條)。
9.咳喘太陽病咳喘,見於下列情況:①風寒襲表,肺氣鬱閉的麻黃湯證;②外感寒邪,內挾水飲的小青龍湯證;③宿有喘病,外感新邪擾發的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④熱邪壅肺的麻杏甘石湯證;⑤誤下後邪熱入於大腸,影響及肺的葛根芩連湯證;⑥發汗後飲水過多所致(第75條)。少陽病偶見咳嗽(小柴胡湯方後)。陽明病喘,見於燥屎內結,氣機被遏時。上文太陽病誤下,邪熱入於大腸致喘,實際也是屬陽明病範圍。少陰病咳嗽,一見於陽虛水氣襲肺之真武湯證;一見於陰虛內熱、水熱互結之豬苓湯證。
10.心煩、懊忄農太陽病本無心煩或懊忄農。如有出現,一是因過汗或誤行吐、下而來,此種情況較多見;一是外有寒邪內有鬱熱的大青龍湯證的煩躁。心煩喜嘔是少陽病主症之一。陽明病或有煩躁,多因熱結在裏。少陰病心煩見於:①陰盛格陽之白通加豬膽汁湯證;②少陰熱化之黃連阿膠湯證和豬苓湯證。少陰病吐利,若見煩躁,為危候(第29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