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痛風並發症的治療 7
第七節肥胖
肥胖是指體內脂肪組織過多,超過標準體重20%,或體重質量指數大於24。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數不斷增多,其患病率為10%~20%。肥胖不但會使尿酸合成亢進,造成高尿酸血症,也會阻礙尿酸的排泄,易引起痛風,合並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為疾病。因為肥胖不但影響體態和活動,而且是多種疾病(如痛風、糖尿病、脂肪肝、膽囊炎、心腦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某些癌症等)的危險因子,有損健康和有礙延壽,使患者生存質量下降,預期壽命縮短,病死率增高。
肥胖分為單純性肥胖和繼發性肥胖。無明顯病因可尋者稱為單純性肥胖,繼發性肥胖多見於皮質醇增多症、多囊卵巢綜合征、下丘腦綜合征、甲狀腺功能減退、胰島素瘤、三低肥胖綜合征、性幼稚多指畸形綜合征、糖原貯積症、顱骨內板增生症、水鈉瀦留性肥胖和痛性肥胖等。
一、病因
1.遺傳引起單純性肥胖確切機製不明,但有明顯家族史。動物實驗及人體研究已發現ob基因、Ieptin基因,β-3腎上腺素能受體基因異常與肥胖關係密切。
2.內分泌功能異常主要是胰島素水平升高,而雌激素、生長激素水平等下降。
3.精神因素當迷走神經興奮時,胰島素分泌增多和(或)攝食中樞功能亢進,導致肥胖。
4.生活及飲食習慣進食過多,喜嗜甜食及葷食易肥胖,運動量過少也導致肥胖。
二、診斷標準
1.體重質量指數(BMI)BMI=體重(kg)/身高(m)2。分度為:小於28為輕度肥胖,大於28為中度肥胖,大於30為重度肥胖。
2.與標準體重差值標準體重為身高厘米數減去100(身高≤165cm時)、105(165cm<身高≤175cm時)或110(身高>175cm時)。體重大於標準體重20%為肥胖。分度為20%~34%為輕度肥胖,35%~49%為中度肥胖,大於50%為重度肥胖。
三、現代醫學對肥胖的治療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讓人們知道肥胖的危害,造成肥胖的原因,如何防止肥胖發生,怎樣判斷自己是否肥胖,如果是肥胖該怎樣糾正,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從而使人們自覺預防肥胖,堅持減肥療法,達到良好的減肥目標。
2.病因治療病因治療主要是針對繼發性肥胖,積極治療原發病。
3.飲食治療
(1)限製熱量攝入:輕度肥胖者,僅限製脂肪、糖食糕點、啤酒等。中度肥胖者嚴格控製總熱量,女性病人要求限製進食量在5~6.3MJ(1200~1500kcal)/d,男性在6.3~7.3MJ(1500~1800kcal)/d。重度肥胖者還需每周禁食1~2d。
(2)調整飲食成分結構:增加蔬菜及粗纖維、蛋白質比例,減少脂肪及糖類比例,不嗜零食、甜食、油炸食品等。
4.運動療法采用低強度、低衝擊性、長時間的運動項目為宜,可采用“170-年齡=運動時心率”來掌握運動強度。
5.藥物治療當飲食及運動療法未能奏效時,可采用下列藥物輔助治療。
(1)食欲抑製藥:多為苯丙胺類藥物,代表藥物為氛氟拉明,20~40mg,2/d,連續用藥不宜超過3個月。癲、抑鬱症、高空作業者、孕婦、駕駛員等禁用。
(2)代謝刺激藥:通過提高代謝率降低體重。代表藥物甲狀腺素片,30~60mg,1~2/d。心髒病患者禁用。
(3)消化吸收障礙藥:α-糖苷酶抑製藥、α-澱粉酶抑製藥、脂肪酶抑製藥,以及緩瀉藥(如大黃等)。
(4)雙胍類口服降糖藥主要用於高胰島素血症的肥胖者。代表藥物為二甲雙胍,250~500mg,3/d。
6.手術治療隻用於頑固性嚴重肥胖者。方法有胃、小腸通路改道術、迷走神經切除術等。
四、中醫藥對肥胖的治療
(一)病因病機
《內經》明確指出“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又有肥人“血濁”之說。後世醫家多讚同其說,更加完善,如陳修園就強調遺傳因素的作用:“大抵素稟之盛。”《格致餘論》把肥人歸結為“肥白人多濕,肥白人多痰飲”,明確提出肥人多為痰濕之體。《景嶽全書》提出:“何以反為氣虛?蓋人之形體,骨為君也,肥人者柔盛於剛,陰盛於陽也,且肉與血成,總皆陰類,故肥人多有氣虛”,明確指出稟賦和飲食是肥胖發病的基本病因。《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論述血痹時指出:“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強調了養尊處優,多逸少勞在肥胖發病中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中醫認為肥胖的病因主要與稟賦異常、飲食不節、過度安逸和情誌失調有關,多是素體脾虛失運,易於痰濕內滯;或過食膏粱厚味,運動過少,損傷脾胃,導致水穀精微失運,轉為痰濁膏脂;或情誌失調,氣體壅滯,瘀血內生導致膏脂鬱積,阻滯氣血,形體漸豐,日久導致脾腎兩虛,惡性循環,則肥胖諸症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