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痛風基本知識(1 / 3)

第1章 痛風基本知識

痛風主要表現為痛風性關節炎,是嘌呤代謝障礙性疾病。其特征為血清及體液中的尿酸含量升高,尿中的尿酸排泄量減少,當尿酸鹽以結晶形式沉積於骨與關節周圍及皮下組織時,即可發生痛風性關節炎。

第一節 嘌呤

一、嘌呤的來源和主要功能

嘌呤(purine)與尿酸(uric acid)的代謝異常是痛風最重要的生物化學基礎,是導致痛風的最根本的原因。嘌呤是生物體內的一種重要的堿基,其在人體內的分解代謝產物就是尿酸。

嘌呤在人體內主要以嘌呤核苷酸的形式存在。人體內的嘌呤堿基主要包括腺嘌呤(adenine,A)、鳥嘌呤(guanine,G)、次黃嘌呤(hypoxanthine,H)和黃嘌呤(xanthine,X)等,以腺嘌呤和鳥嘌呤為主,它們分別與磷酸核糖或磷酸脫氧核糖構成嘌呤核苷酸。

嘌呤是人體內的重要物質,其主要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核酸分子的組成部分嘌呤最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參與構成嘌呤核苷酸,而嘌呤核苷酸是核酸合成的原料之一,其與嘧啶核苷酸共同組成核酸分子的基本結構單位。

2.重要的能源物質三磷腺苷(ATP)、二磷腺苷(ADP)都是細胞的主要能量形式,在各種生理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3.重要的信使分子環磷腺苷(cAMP)、環磷鳥苷(cGMP)是重要的第二信使分子,在生長激素、胰島素等多種細胞膜受體激素的作用發揮中起極其重要的中介作用。

4.作為某些活性基團的載體S-腺苷甲硫氨酸是甲硫氨酸循環中的重要中間活性代謝物,是活性甲基的載體,在嘧啶核苷酸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

5.參與組成某些輔酶腺苷酸是多種重要輔酶的組成成分,比如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煙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和黃素腺嘌呤輔酶等,而這些輔酶在機體的糖、脂肪及蛋白質等重要物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

此外,嘌呤的代謝產物尿酸等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調節生長發育的作用。

人體內的嘌呤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來源於含嘌呤的食物,另一來源是體內細胞通過多種途徑自行合成,以後者為主。食物中的核酸大多以核蛋白的形式存在,在胃酸的作用下,核蛋白分解為核酸和蛋白質。核酸在小腸中,在胰液和腸液中的核酸酶(磷酸二酯酶)的催化下逐步水解破壞3′,5′-磷酸二酯鍵,生成單核苷酸(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單核苷酸在各種特異性的核苷酸酶(磷酸單酯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核苷和磷酸。單核苷酸和核苷均可被細胞吸收,但絕大多數核苷在細胞內被進一步水解生成遊離的堿基和核糖。堿基還可以進一步氧化。嘌呤堿基在人體內最終被氧化生成尿酸。尿酸由腸黏膜吸收入血,並經腎髒從尿液排出體外。目前普遍認為,食物來源的嘌呤主要生成尿酸,很少被機體利用,而參與各種重要生命活動的嘌呤堿基主要由人體自行合成。

二、嘌呤的合成代謝

人體內的嘌呤堿基主要是人體細胞自行合成,食物來源的嘌呤隻占極小的比例。在人體內嘌呤的合成有兩種途徑,即從頭合成途徑(de novo synthesis)和補救合成途徑(salvage pathway)。從合成嘌呤的量來看,從頭合成途徑是主要途徑。必須指出的是,人體內嘌呤的合成是以合成嘌呤核苷酸的方式進行的,而並非先合成單一的嘌呤堿基,再與磷酸核糖連接。

(一)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途徑

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途徑是嘌呤核苷酸的主要合成途徑,是指機體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單位和二氧化碳等簡單物質,經過一係列極其複雜的酶促反應,合成嘌呤核苷酸。在這種合成途徑中,嘌呤堿基的合成一開始就沿著合成嘌呤核苷酸的途徑進行,即在磷酸核糖的分子上逐步合成嘌呤核苷酸,而不是首先單獨合成嘌呤堿基,然後再與磷酸核糖結合的。這是嘌呤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的重要特點。

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生物體都能合成嘌呤堿基,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利用氨基酸、二氧化碳、一碳單位等簡單基礎物質為前身物質。但是在人體,並不是所有的組織都能從頭合成嘌呤核苷酸。目前認為,肝髒是人體內從頭合成嘌呤核苷酸最主要的部位,其次是小腸黏膜和胸腺。

嘌呤核苷酸的從頭合成途徑非常複雜,於20世紀50年代由Buchaman和Greenberg實驗室確定。反應在細胞質中進行,大體可分為2個階段:①首先合成次黃嘌呤核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②IMP轉變成腺嘌呤核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和鳥嘌呤核苷酸(guanosine monophosphate,GMP)。

1. IMP的合成這個階段是嘌呤核苷酸從頭合成途徑的主要階段,需要經過11步反應完成。

(1)5-磷酸核糖與ATP在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催化下生成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

(2)PRPP與穀氨酰胺在磷酸核糖酰胺轉移酶催化下生成5-磷酸核糖胺(PRA)。

(3)PRA與甘氨酸在ATP供能的情況下生成甘氨酰胺核苷酸(GAR)。

(4)由N5,N10-甲炔四氫葉酸提供甲酰基,GAR被甲酰化成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FGAR)。

(5)FGAR與穀氨酰胺反應,生成甲酰甘氨脒核苷酸(FGAM)。

(6)FGAM脫水環化形成5-氨基咪唑核苷酸(AIR),此時合成了嘌呤堿基中的咪唑環。

(7)FGAM與二氧化碳結合,生成5-氨基咪唑-4-羧酸核苷酸(CAIR)。

(8)CAIR與天門冬氨酸縮合生成複雜的中間產物。

(9)中間產物脫去一分子,延胡索酸裂解為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AICAR)。

(10)AICAR由N10-甲酰四氫葉酸提供甲酰基,被甲酰化成5-甲酰胺基脒-4-甲酰胺核苷酸(FAICAR)。

(11)FAICAR脫水環化,生成IMP。整個過程要消耗5分子ATP。

①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②磷酸核糖酰胺轉移酶;③N5,N10-甲炔四氫葉酸;④N10-甲酰四氫葉酸

PRPP:磷酸核糖焦磷酸;5-PRA:5-磷酸核糖胺;GAR:甘氨酰核苷酸;FGAR: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FGAM:甲酰甘氨脒核苷酸;AIR:5-氨基咪唑核苷酸;CAIR:5-氨基咪唑-4-羧酸核苷酸;AICAR:5-氨基咪唑-4-甲酰胺核苷酸;FAICAR:5-甲酰胺基脒-4-甲酰胺核苷酸;IMP:次黃嘌呤核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