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姓江,生在四月。父親和母親都不識字,便一直叫四月,等到上戶口的時候,也便就成四月了。四月十幾歲的時候還是一個溫柔的人,讀了些書便有了一些書香氣。大家都說四月麵相好,將來一定能過得好。
20歲的四月,沒有大家閨秀的娟秀,也沒有小家碧玉的溫婉。隻是有著一顆善良的,還有為生活而奮鬥的勁。性子有點潑辣,腦子還算靈活。四月的大姨嫁的男人是個軍人,大姨家隻有一個兒子,便一直將四月看成自己的女兒一樣,所謂姨媽姨媽,姨就是媽,媽就是姨。到了結婚的年齡,家裏都為四月操心。因為村裏有很多閨女嫁人後都過得不好,有的被男人打的送回了家,厲害點的和自家男人打的“熱火朝天”。不知道是這些人本身就有問題,還是這個社會如今的風氣不好。四月媽看著別人家的情況,很替四月擔心。她希望四月能嫁一個好男人,不要被打,也不要整天鬧騰,更不要到最後離婚。可是四月媽不知道,現在這個社會上,沒有男人不偷腥的,當然也有很多女人紅杏出牆。所謂的“與時俱進”大概也就是如此。
四月的大姨夫有個戰友王友軍,他有一個比四月大3歲的兒子叫王建,隻是他們一家都在外地。根據戰友說,自己這個兒子人品還行。兩家見了個麵,男方對於四月是很滿意,而四月家裏也覺得對方家庭條件不錯,那孩子也長得周正,所以就訂了親。整個過程中,王建和四月沒有發表過任何意見。結婚是在第二年三月,現在已經是11月份,中間差了四個月。從相親到結婚,四月就見了王建兩麵。四月的印象中,王建什麼都好,孝敬父母,不是太多話的人,所以四月也就認命了。
四月讀了很多書,有大半都是關於言情的小說。在書中看慣了那種悲傷離合,品盡了那種撕心裂肺。四月在沒有享受愛情的時候,就已經對愛情絕望了。所以四月隻想找個好人就嫁了,愛與不愛隻要能在一起生活就成,可那時的四月並不明白,沒有感情的婚姻最是不可靠。
兩個相愛的人,在愛的時候可以為對方去死,當有一天不愛的時候便可以用世界上最惡毒的語言來謾罵對方,甚至拳腳相加,更何況那些不愛的人。有人也許想父輩就是這麼生活的,一輩子也平平安安的過來了,我們應該也行。可是你忘了,那個年代,是盲婚啞嫁。從與不從那都得過一輩子,再說那個年的的女人並不會讀書。他們從母親哪裏得到的是舊社會的三從四德。而現在的女人,在義務教育的普及下已經改變了一些思想。
書讀的多的人,想法越多,這一點上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都一樣的。也許四月想,不那麼在意,到時候有了問題心就不會那麼痛。也許,四月是想感情應該可以慢慢培養的吧。其實那個時候的四月是迷茫的,她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想法。她想,嫁吧,至少這樣的家人是放心的。
待嫁的女人都有一顆多愁善感的心,對於那個即將要過一輩子的男人都會往好的方麵想。對於婚後兩個人的生活也是充滿了夢幻的色彩。即將嫁人的四月也不例外,雖然那個要嫁的人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人,但是四月對於王建也充滿了幻想。聽大姨說,王建很聽他媽話,隻要四月和婆婆把關係搞好,那家裏就不會有什麼事。四月媽說,聽媽話的男娃子以後也會聽媳婦話,讓四月好好跟王建過日子。
四月對於王建的幻想僅限於隻要兩個人沒有什麼問題的能過一輩子就好,至於其他的四月心裏也不會多想,畢竟現在的四月,雖然不懂得愛一個人是什麼感覺,但是要找一個愛的人最後傷的心疼,四月不願意。
很快到了四月出嫁的日子,那天的四月心裏有點悲哀,四月想,自己是不是稍微應該抗爭一下。隻是這個想法隻是閃了一下就被四月置於腦後了。讀書再多,四月也沒有那種反抗父母的心。這是孝道,幾千年的傳承。
婚禮很簡單,因為是兩個城市的,所以就分兩次辦。那個時候,條件不是很好,所以也就是做幾身衣服,買個銀耳環。因為那方條件也不是很好,所以彩禮也不高。四月爸媽都是實誠人,覺得隻要自己閨女嫁的好也就沒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