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科學發展 加快發展

為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

一、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部署,確立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全麵深化改革開放的宏偉目標,習近平同誌發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的時代號召。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立的“兩個一百年”目標之一,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基礎。今後幾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我們必須緊跟全國發展步伐,圓滿交出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川答卷,奮力譜寫中國夢的四川篇章。

近幾年來,四川奪取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災後恢複重建的巨大勝利,全省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為今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四川作為西部省份,“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發達”的基本省情沒有根本改變。四川經濟總量在全國靠前,人均水平靠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滯後於全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不發達;產業層次偏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外向度不高;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盆周山區貧困問題突出。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充分看到困難和挑戰,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責任感、慢不得的緊迫感,集中力量打一場全麵小康決戰決勝的總體戰。

現在離2020年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隻有屈指可數的七八年了,時間緊、任務重。四川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必須堅定地確立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同步,就是到2020年如期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趕上全國當年水平。實現這一目標,今後5年至關重要,要保持快於全國的發展態勢,到2017年實現省第十次黨代會確立的“三個翻番”“五個提升”目標,為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全麵,就是既重視全省整體全麵小康,更注重以縣為單位的全麵小康,增強區域、城鄉發展的平衡性;既在經濟建設上實現重大突破,也在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全麵進步,增強發展的協調性;既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與效益,增強發展的可持續性。小康,核心要義在富民,發展成果必須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重視總量更重視人均,重視平均數更重視大多數,最終要讓絕大多數城鄉家庭和群眾實際生活水平有顯著提升。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根本要靠發展。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發展思路和主要任務符合黨的十八大精神,符合四川實際,要一以貫之抓落實,一張藍圖繪到底。從四川發展現實和與全國同步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出發,必須牢固確立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工作指導思想。這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更高起點謀劃發展的鮮明取向,是更大力度推進發展的根本要求。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經濟建設作為興省之要,推動四川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麵小康跨越。

二、全麵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奮力推進四川“兩個跨越”

發展戰略是在一定曆史階段關於發展問題的全局性抉擇。推動四川“兩個跨越”,要堅持和深化曆屆省委治蜀興川思路,緊扣四川發展主要矛盾,實施事關全局和長遠的“三大發展戰略”,進一步優化發展格局、培育競爭優勢、增強發展動力,走具有四川特點的科學發展、加快發展之路。

(一)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構建全省競相發展新格局。綜觀國內外發展,多點多極支撐是發達國家、地區的普遍特征和經驗總結。四川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單極支撐格局突出。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符合四川省情特征,對於優化全省重大產業和城鎮布局,全方位激發各地發展活力,塑造區域發展新版圖,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時,著力次級突破,夯實底部基礎,形成首位一馬當先、梯次競相跨越的生動局麵。

提升首位城市,就是支持成都領先發展,打造西部經濟核心增長極。成都要樹立全球視野,追求更高目標,在全國副省級城市和特大城市中進一步提質升位,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到2017年經濟總量力爭達到1.6萬億元,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和現代化進程中走在中西部地區前列。要推動全麵轉型升級發展,促進城市建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增強核心競爭力。要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高效、高附加值轉變,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引導部分產業向其他市(州)轉移。要提高國際化水平,成為國內外產業、資本、人才彙聚西部的首選地。要推動成德綿眉樂資遂同城化發展,把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設成為西部最具實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更好地發揮成都的帶頭、帶動、引領、示範和輻射作用。

著力次級突破,就是推動有條件的市(州)和重點經濟區率先突破,形成更多更強的支撐點和增長極。“多點”,就是要通過壯大區域中心城市,做強市(州)經濟梯隊,推動綿陽、德陽等發展基礎較好的市加快提升經濟實力和發展水平,力爭到2017年形成10個經濟總量超過2000億元、5個超過1500億元的市(州);其餘市(州)奮力追趕跨越,努力做大經濟總量。“多極”,就是要通過加快城市群和經濟區發展,做大區域經濟板塊,除成都外再形成幾個強有力的經濟增長極。要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打造現代製造業為主、高端服務業集聚、宜居宜業的國際化現代新城區,再造一個“產業成都”,將其培育成為成渝經濟區最具活力的新興增長極。要推動川南經濟區一體化發展,建設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和裝備製造業基地,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發展臨港經濟和通道經濟,用5年時間建成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新興增長極。要加快發展川東北經濟區,提高天然氣等優勢資源開發利用和就地轉化水平,建設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時間建成經濟總量近萬億元的新興增長極。要建立經濟區協調聯動機製,推動經濟區內城市規劃互融、基礎設施互通、產業發展互補、公共服務互聯。同時,引導各市(州)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科學定位,發揮比較優勢,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子。

在次級突破中,要依托區域發展重要平台,打造區域發展新支撐。推進成渝經濟區四川部分建設,加快啟動納入規劃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重大項目,抓好廣安川渝合作示範區建設。用好綿陽科技城這一特殊平台,走軍民融合的發展道路,發揮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作用。抓住建設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的機遇,推動攀西經濟區加快發展。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促進生態建設與生態經濟有機結合、協同發展。加快國家級高新區、經濟開發區、現代農業示範區發展,建設現代產業和吸引投資的聚集區。

夯實底部基礎,就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構築多點多極支撐的牢固基石。縣域強則底部實,底部實則支撐穩。要堅持因地製宜,加強分類指導,製定支持平原地區、丘陵地區、盆周山區、民族地區縣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17年,力爭有一半以上縣(市)經濟總量超過100億元,40個左右縣(市)超過300億元。要確定一批縣域經濟發展示範縣,加快建設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的工業經濟、現代農業、生態旅遊強縣。要深化擴權強縣試點,賦予縣級更大的經濟管理權限。要把民營經濟作為縣域經濟的主體來抓。要加強縣城和重點集鎮建設,加快發展特色產業,加強縣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促進縣域經濟實力全麵提升。

(二)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形成“四化”同步發展新態勢。黨的十八大強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對四川省實施“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發展戰略提出了新要求。要把這一戰略作為四川省推進“四化”同步的主要途徑,全麵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城市整體競爭力、區域綜合競爭力,加快全麵小康和現代化進程。

堅持“兩化”互動,促進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四川省處於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時期,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互動發展,既能催生巨大內需潛能,又能加快經濟轉型升級。要在互動上下功夫,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做到產業和城鎮發展互為依托、互相促進。要在結合上做文章,把產業園區作為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同步規劃產業園區和城市新區,同步實現產業聚集和人口聚集,以產業支撐城市發展。要在新型上求突破,發揮信息化在“四化”中的先導作用,用信息化帶動工業製造智能化、城市智慧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提高工業化水平和城鎮化質量。

堅持城鄉統籌,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城鄉統籌發展,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必須著力解決城鄉分割分治的問題,建立城鄉統籌發展新機製,構建現代城鄉新形態,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要運用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因地製宜推進“三個集中”,深化戶籍製度、農村土地產權製度、社會保障製度等改革,加強城鄉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五個統籌”,促進城鄉生產要素平等交換、公共資源均衡配置,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同步變革,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堅持“四化”同步,推進四川省現代化健康發展。要遵循現代化的內在規律和客觀要求,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係統謀劃和科學布局“四化”發展,努力避免現代化進程中的突出問題和弊端。要從四川發展階段性要求出發,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新型城鎮化為載體、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信息化為支撐,加快構建具有四川特點的現代產業體係、現代城鎮體係、現代城鄉形態。

(三)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轉型發展、跨越提升新動力。當今世界科技創新和產業革命孕育新的突破,我國投資驅動、出口導向、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大轉變,四川已進入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過渡的發展階段。要大力推進發展理念創新、體製機製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加快推動四川省發展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軌道。

創新驅動發展,基本前提是發展觀念創新。四川地處西部內陸,解放思想尤為重要。要進一步破除封閉保守、安於現狀、因循守舊等觀念,推進發展理念、思路、方法與工作方式的變革和創新。樹立“轉型才能更好發展”的觀念,適應調結構、轉方式的發展趨勢,不以犧牲資源環境、損害社會和諧為代價求得快速發展,在加快轉變中促進加快發展,努力贏得競爭優勢。樹立“後發也要高點起步”的觀念,抓住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機遇,高端切入謀跨越,努力實現後發趕超。樹立“危機也是發展契機”的觀念,順應大勢抓發展,利用資源、環境、市場約束加劇形成的倒逼機製,主動在經濟轉型、科技創新上尋找新的出路,努力搶占未來發展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