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附錄一:中國農工民主黨四川省委員會簡介

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自創建以來,四川就是其開展活動的重要省份。

早在1928年,農工黨的前身——中華革命黨就開始在四川發展組織,進行反帝、反蔣宣傳,開展民主運動和軍事活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四川農工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四川農工黨參加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的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製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促進祖國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6年12月,農工黨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成都舉行,選舉產生了農工黨四川省第一屆委員會,至2012年,已先後召開11次代表大會,並選舉產生11屆省委會。

1997年重慶成為直轄市之前,農工黨四川省委所屬黨員人數,一直位居全國省級組織首位。

截至2012年7月底,全省已在16個地級市建立了農工黨組織,建有成都、自貢、內江、攀枝花、綿陽、德陽、宜賓、遂寧、樂山、廣元、達州、巴中、瀘州等13個市級委員會,並在眉山、資陽、南充3個市建有省直屬基層組織。全省現有基層組織288個,黨員6879人,中高級知識分子占90%以上。醫衛界黨員占59.5%,文教界黨員占15.2%,科技界黨員占9.8%,人口資源環境保護領域的黨員占1.5%,其他界別黨員占14%。

黨員中現有全國人大代表5人、全國政協委員2人、省人大代表21人、省政協委員35人、市人大代表46名、市政協委員150名。黨員中有地廳級以上領導職務的18名,縣處級領導職務的117名,各級特約員112名。

參政議政是民主黨派的第一使命。農工黨四川省各級組織發揮智力密集、聯係廣泛的優勢,以執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導向,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亟待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以及社會關注和群眾關心的重要問題,在醫藥衛生、計劃生育、農業、教育、交通、能源、社會治安、反腐倡廉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麵開展專題調研,形成了有較高水平和質量的提案、議案。這些提案、議案資料翔實,重點突出,可操作性強,得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采納,受到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的好評。

2003年,四川省人大首次公開征集立法建議時,共征集到363條建議。在最終列入立法規劃的13條建議中,農工黨四川省委有2條,這是唯一由民主黨派提出並被采納的立法建議。2004年,農工黨四川省委《關於加強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對策建議》、2005年《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被評為全國政協優秀提案;2005~2010年召開的省“兩會”,農工黨四川省委有近60多件集體提案被各級媒體報道,新華社內參兩次引用了省委會提案《四川省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及對策》《關於防止收入差距過大的建議》的相關內容;中央電視台“直通地方兩會”欄目對《對我省城市餐飲衛生工作的幾點建議》《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的管理》提案作了專題訪談;提案《積極應對“看病難、看病貴”,加快推進醫療衛生體製改革》,在2007年省人大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華西都市報》、四川在線網站聯合舉辦的“年度最具影響力議案、提案評選”活動中被評為2006年度最具影響力的提案。與農工黨中央共同完成《關於優化醫療執業環境的若幹意見》的調研報告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批示;2008年《關於支持“5·12”地震災區重建工作的若幹建議》得到溫家寶總理的批示,作為災後重建政策製定的重要參考;《關於穩定醫務人員隊伍,促進醫患關係和諧的建議》被新華社、新浪網、搜狐網、《華西都市報》、四川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報道,並在《華西都市報》、騰訊大成網聯合舉辦的“2008年十佳提案”評選中名列第一。

2008年,農工黨四川省委和中共四川省水利廳機關黨委展開聯合調研,完成了《加快震損水利工程重建步伐確保災區農村經濟社會穩定》的調研報告。目前,四川已下達了7.38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全省883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

社會服務是民主黨派的重要職能。農工黨四川省委深入持久地開展了以智力支邊、扶貧開發、定點合作、對口幫扶、義診助學等為重點的社會服務活動。1998年開始實施的“農(農工黨)宜(宜賓)合作”項目,在當地產生較大影響,先後得到農工黨中央主要領導的肯定和好評。近5年來,農工黨四川省委在全省開展“三下鄉”和“國際科學與和平周”活動350次,出動醫療衛生專家4100餘人次,近2萬群眾受益;為地方引進項目46個,引進資金達2億多元;開展捐資助學活動128次,共捐資180餘萬元,1780餘名學生受益;舉辦培訓班320餘次,培訓基層計生、醫衛人員等近5萬人次。

在曆次自然災害和重大事件中,農工黨四川省委帶領全省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肩負重責、從容應對,與各級中共黨委、政府風雨同舟、共克時艱。在抗擊“非典”疫情、應對南方冰凍雪災等重大戰役中,農工黨全省各級組織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為抗病救災做出了突出成績。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全省80%以上的農工黨員以各種方式投入抗震救災工作中,在重災區一線工作過的黨員就有近2000人,他們在上萬次的餘震中,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奮戰在救災一線,經受住了大災的嚴峻考驗,為取得抗震救災的勝利灑下了辛勤的汗水。在災後恢複重建工作中,農工黨四川省委圍繞中共四川省委提出的災後重建“兩個加快”工作目標,積極爭取農工黨中央和全國農工黨組織和黨員的支持,團結帶領全省各級農工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竭盡所能,獻計出力。全省黨員以繳納特殊黨費等形式捐助救災資金100多萬元,各級組織直接捐獻、協調捐獻款物4000多萬元。同時,全省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牢記參政黨使命,充分發揮界別優勢、智力優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向各級中共黨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建言獻策,努力為災後恢複重建貢獻力量。省委會、12個市委會和50多個基層組織榮獲“抗震救災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農工黨四川省委多次被農工黨中央評為“全國參政議政先進集體”、“全國支邊扶貧先進集體”、“國際科學與和平周活動先進集體”、“社會服務工作先進集體”。

農工黨四川省委大力弘揚和繼承我黨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和崇高風範,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認真履行參政黨職能,全麵推進高素質參政黨建設。

四川解放初期,全省整黨後重新登記的農工黨員僅163人,地方組織隻有成都和重慶兩個。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領導和關心下,全省農工黨組織不斷發展壯大。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共中央撥亂反正,統一戰線工作走上了健康發展的正軌。四川的農工黨組織也在改革開放的春風裏蓬勃發展。在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農工黨四川省委認真開展黨員的思想教育工作,堅持將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放在第一位,在全省各級組織領導班子和廣大黨員中,認真組織開展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學習,以及多黨合作理論方針政策的學習。通過堅持不懈的政治理論學習,保證了全省廣大黨員自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與中國共產黨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標上同心同向,行動上同心同行,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更好地履行職能發揮作用。

嚴格做好後備幹部的推薦和培訓工作,不斷加強後備幹部政治安排和實職安排工作,為各級組織的新老交替和政治交接打好基礎。農工黨四川省委建立健全了基層組織各項工作製度,加強工作的督促檢查,全省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活力明顯增強,呈現出團結和諧、積極履職的良好局麵。從2007年起,按照農工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在中共四川省委的幫助下,農工黨省委在全省農工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成員和骨幹隊伍中,組織實施開展為期5年,以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為主題的政治交接主題學習教育活動。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弘揚了農工黨老一輩的優良傳統和高尚風範,進一步增強了廣大黨員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定信念,進一步提高了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的政治意識和思想覺悟,有力促進了全省各級組織的自身建設和參政黨職能的切實履行。從2010年起,農工黨四川省委又積極響應農工黨中央在全國組織實施的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3年工作規劃,努力把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活動融入農工黨履行職能和自身建設的工作實踐,努力使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成為全黨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從而使全體黨員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自覺擔負起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

全省各級組織以建設高效、務實、民主、團結的機關為目標,開展了學習型、效能型、服務型機關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機關製度建設日益完善,建立健全了以崗位責任製為核心的管理機製和規範、科學的工作機製,使機關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省委會機關在2008~2010年省直黨群序列部門年度目標考核中,考評得分連續3年名列各民主黨派省委機關第一名,榮獲2010年度綜合目標考核先進單位稱號。

附錄二:中國農工民主黨四川省委員會曆屆領導班子名單

第一屆

(1956年12月~1958年10月)主任委員:劉星垣

副主任委員:劉宗寬鄧作楷郭仲衡周緒德第二屆

(1958年10月~1962年7月)主任委員:劉星垣

副主任委員:鄧作楷周緒德第三屆

(1962年7月~1979年12月)主任委員:劉星垣

副主任委員:鄧作楷周緒德唐陽春第四屆

(1979年12月~1984年4月)主任委員:劉雲波(女)

副主任委員:吳應琪郎育三杜瓊書(女)劉宗寬趙去非劉承誌楊雲書

秘書長:趙去非(兼)第五屆

(1984年4月~1988年6月)主任委員:劉雲波(女)

副主任委員:杜瓊書(女)劉承誌楊雲書(女)李克光韋思琪張光玗(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