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答疑解惑 2(1 / 3)

第5章 答疑解惑 2

第二節避免誤區

一、睡眠時間少就是失眠

有人以為每天睡眠時間少於6~7小時就是失眠。要知道,睡眠時間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少。學齡兒童需10~12小時,青少年需8~9小時,成年人需7~8小時,而老年人隻需6~7小時就夠了。而且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量個體差異也很大。有的人把一晝夜的一半時間用於睡覺,也有的人每晝夜隻需睡3~4小時就夠了。甚至有極個別人每晝夜睡眠時間不到1小時,仍然生龍活虎,並沒有不適感。衡量正常睡眠時間要以本人平時的睡眠習慣為衡量標準。一個平常每晚睡9小時的人,如果隻睡6小時就會產生失眠感;反之,一個平常習慣於每晚隻睡5小時的人,隻要他本人感到自己睡夠了,疲勞恢複了,那就是正常的睡眠。絕不能因為少於大多數人的平均睡眠時間而稱之為失眠。

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所需的睡眠時間略有出入。一般說來,生活在寒帶的居民每天所需的平均睡眠時間比生活在熱帶的居民要多1~2小時。這是因為,寒帶地區冬日漫長、白天又較短,當地人世世代代已養成了多睡的習慣。此外,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也長短不一,有的僅睡5小時白天照樣神采奕奕,而有的即便睡足了8小時白天仍感委靡不振,其原因部分是遺傳因素、部分是習慣使然。

有人把正常時間範圍內的變動,當做失眠。例如老年人與年輕時相比,睡眠時間減少,睡眠深度變淺,夜間覺醒次數和時間增加,早晨也醒得較早,這是正常的。又如,平時睡眠時間較少的人,有時可因夜間有過多時間醒在床上而自感失眠。外界環境因素和精神刺激引起的暫時失眠,是人體的正常反應,在一段時間後即可恢複正常。這也不能算做失眠。例如乘飛機長途旅行的時差改變或突然改上夜班所導致的失眠。精神負擔過重,如生活和工作遇到挫折,或在重大問題上作出抉擇時,往往夜不能寐,一旦解除精神負擔,不久便可恢複正常睡眠。

二、睡眠越多越有益健康

一個人正常的睡眠時間是7~9小時,少於6個小時睡眠的人,稱為睡眠短者。保證基本的睡眠時間,重要的是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過長時間的睡眠對身體不但無益,反而有害。老人嗜睡並不好。有的老年人晚上9時就寢,早上7時起床,睡眠時間足足10個小時。老人睡得多並不一定是好事。嗜睡的根源與老人的血管硬化有關,睡眠多的老人比睡眠少的同齡老人,心髒病突發率高1倍,腦卒中高3~5倍。人在入睡的狀態下,心率較慢,血液流動速度減緩,容易出現血栓。若血栓發生於腦血管和心血管,腦梗死和心肌梗死便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三、鎮靜催眠藥地西泮不可長期服用

長期靠地西泮催眠者,在中老年人中十分普遍。但長期使用地西泮可形成依賴或成癮,一旦形成依賴,就離不開了,會把它當成生活所必需的“朋友”。例如,睡眠前必須服用或隨時服用,不用安眠藥就難以入眠或整夜不睡,久而久之,會全身難受,出現生理、情緒、行為以及認知能力綜合症狀,因而造成對地西泮的依賴性。

由於長期使用地西泮,一旦停藥,就會出現戒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少服一次即感到周身不適、難受,心情煩躁或精神不振。明顯的症狀多出現於停藥後1~3天,表現為焦慮、失眠、易激惹、欣快、興奮;有時可出現驚厥、震顫、腹腔及肌肉痛性痙攣、嘔吐、出汗等戒斷症狀,一般經過2~4周後症狀消失。

失眠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地西泮,不可隨意長期服用,以防形成依賴。若與其他精神藥物合用時,本品更易成癮,應在小心監督下使用。長期服用地西泮者,在停用地西泮時,不宜突然停藥,應逐漸減少用藥量和次數,這樣可有效地防止戒斷綜合征的發生。

四、吃得飽和睡得香

合理的飲食結構對大腦是必需的,合理的飲食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各種無機物、微量元素。正常的進食在吃飽後可促進人的睡眠,進食不足,胃中食物缺乏時使人難於入眠。

中醫認為,導致失眠的諸種病因之一便是脾胃失和,其病理機製是由於脾胃欠佳和飲食不調,水穀入胃不能化生精微充血填髓而養心益腦,使得人體氣血虛衰,神不守舍,失眠症便隨之而來了。不合理、不規則地飲食是引發失眠的主因,譬如,飲食無節製,暴飲暴食會損傷和阻礙脾胃的升降氣機,令清氣不得上升,濁氣不能潛降故擾亂了心神,發生失眠;如長時間節製飲食,進餐量大幅度減少,可使脾骨氣血乏源,氣虛血弱使得心血不足,髓海失養,則會導致失眠,由失眠而引起人體各髒腑、組織、器官以及經脈的生理活動紊亂,又會妨害脾胃運化功能,形成周而複始的惡性循環,失眠症就遷延難愈了。因此,調整飲食結構,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是失眠患者應該努力做到的,隻要保持適宜的飲食,再加之必要的運動鍛煉,那就必然會得到良好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