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睡眠與失眠 1(1 / 2)

第1章 睡眠與失眠 1

“失眠”一詞源於拉丁語“Insomnia”,意思是完全處於無睡眠狀態。但這並不是臨床診斷失眠症的標準。現代醫學對於失眠症的定義是,由於入睡(sleep onset)或睡眠維持(sleep maintenance)障礙,導致睡眠的質和量不能滿足個體的生理需要,患者日間感到精力和體力未能從睡眠中得到充分休息和恢複,表現為身心疲憊、精神倦怠、工作和學習時精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煩躁等。

第一節睡眠現象

一、什麼是睡眠

睡眠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每個人都知道睡眠意味著什麼,但是,如果追根究底,又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來界定睡眠。我們很容易判定進食、飲水、運動、排泄等過程,對於這些人類行為的生理機製,和它們對於生命的意義,也都在很早的時候就有了比較客觀深入的認識。但是睡眠,如此普通,卻又如此神秘。因為其他行為發生在我們清醒的狀態,無論吃、喝、行走,都可以理智地客觀地看到、聽到、觸摸到、體會到,並且可以將它們詳細準確地記錄、研究(量化考察)、重複。但是睡眠究竟發生了什麼?意味著什麼?我們無從追究,隻能猜測。至於與睡眠密切相關的夢境、夢囈、夢遊、夢魘、失眠、嗜睡等,更加似是而非,尤其充滿神秘色彩。世界各地有史以來記載著無數的解夢學說,以及在巫祝行為中充斥的模擬睡夢狀態的祝禱。但是所有這一切,沒能幫助我們科學地界定“什麼是睡眠”。睡眠似乎是介於生死之間的狀態。在古希臘文化傳統中,羅馬神話裏的死神Thanatos常常倒拿著火炬,以優雅俊美的男性形象出現,他是睡神的雙胞胎兄弟。倒提的火炬意味著光明暗淡,這實在容易使人聯想到睡眠。

至於各個文化傳統中習慣性地將死亡稱為“睡死”“長眠”“不醒”,更是普遍。哲學家維特根斯坦曾有一言:“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件,我們不會活著體驗死亡。”這句話也可以借來描述睡眠:“睡眠不是清醒中的事件,我們不會清醒地體驗睡眠。”不能在清醒狀態下體驗的事物,對其認識就難免糊塗。睡醒之後去回憶、研究睡夢,仿佛酒醒之後去追問自己醉酒時的言行,大多已經忘卻,留下的印象也難免模糊不夠確切。

既然如此,醫學怎樣研究睡眠呢?而且它看起來並不像心髒、骨骼那樣有確切的物質基礎。這是我們在後麵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

二、人類睡眠現狀

睡眠障礙及相關疾患與亞健康狀態、慢性疲勞綜合征等,是當前影響人類健康最常見的病症之一。睡眠障礙直接導致一係列健康問題,如心理障礙、軀體不適或引發其他疾病。其中以注意力下降、記憶力和社會能力下降、並發抑鬱症等最為突出。

關於睡眠的研究,總的來講在北美、歐洲開展得比較早,也比較好;亞洲相對落後;經濟落後的地區,則更加落後。但是,在全球範圍普遍看來,多數人對於睡眠的重要性還缺乏足夠的認識。據美國的統計結果顯示,雖然睡眠障礙患病率較高(大約65%),但因為失眠問題去看病的患者卻隻有5%。20世紀9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對14個國家部分區域的睡眠問題調查顯示,約有27%的人存在睡眠障礙,其中就診率僅為1/3。睡眠醫學,這一新興的交叉學科,許多問題還有待於深入研究,而麵向大眾的科普與推廣,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等研究,也有待拓展與加深。

在流行病學研究方麵,我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很重要的資料。關於人類普遍的睡眠現狀,大致如下:

首先從全球趨勢來看,睡眠障礙已經相當普遍。雖然年齡、性別以及社會經濟地位不同,相應的睡眠障礙類型與嚴重程度也不相同,但總的來講,隨著社會快速發展,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睡眠障礙正有日趨嚴重的走勢。這一趨勢,在發展速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和某些地區尤其顯著。

根據國外調查結果,青年人失眠患病率約為10%,中年人約為20%,而65歲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則為35%~50%。全球慢性失眠的患病率約為10%。據美國的調查統計顯示,目前多數成年人平均每天睡眠時間較19世紀減少了1小時,多數人利用周末增加睡眠時間來彌補平時的睡眠不足,上班族中隻有35%的人每天能夠達到8小時睡眠。65%的被訪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失眠問題,其中10%~20%的人患有嚴重失眠,主要是入睡困難,而老年失眠患者多表現為入睡難、睡眠維持障礙和早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