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辨證分型治療驗案 4
第四節 腎盂腎炎
一、濕熱下注
驗案1
王某,女,34歲。
病已10月,初起症如感冒,旋即腰部感覺疼痛,排尿時尤覺不適,小便混濁,尿意頻頻而尿量減少。經西醫診為急性腎盂腎炎,飲食尚可,因排尿頻頻,臥不安枕。苔薄白,舌質紅,六脈浮數。
濕熱蘊鬱下焦,腎及膀胱均受損,排尿不利,腰痛不適。小便渾濁者濕熱熏蒸之故也,擬清熱利濕活瘀治之。
車前草10g,炒韭菜子(血餘炭10g同布包)10g,海金沙(益元散12g同布包)10g,墨旱蓮10g,金錢花12g,薏苡仁12g,川黃柏5g,白茅根30g,赤茯苓各10g,炙甘草梢3g,條黃芩6g,炒澤瀉10g,淡竹葉6g,血琥珀末(分2次衝)3g。
二診:烏藥6g,川萆薢10g,益智仁5g,石菖蒲5g,川黃柏5g,炒萊菔子(包煎)10g,滑石塊(包煎)10g,金錢花12g,血餘炭(海金沙10g同布包)10g,炒澤瀉10g,薏苡仁12g,炙甘草梢3g,淡竹葉6g,小木通5g,茯苓10g,白茅根30g。
三診:前方又服4劑,腰際及排尿時之疼痛已見好。小便清長不渾,擬予丸方收功。每日早服萆薢分清丸10g,晚服知柏地黃丸10g。連服10d,白開水送下。
按:本案以清熱利濕為法治療熱淋,迫邪外出,邪去而正自複,又注意以清熱養陰之六味地黃丸祛邪扶正,以防止病情反複。
醫案出處:《施今墨臨床經驗集》
驗案2
王某,女,43歲。1983年4月20日就診。
小便不利已半個多月。上月末突然尿急,尿頻熱痛,少腹拘急,脹痛下墜,腰部困痛,小便色黃。經某醫院檢查,診為腎盂腎炎,曾服四環素等西藥,上述症狀基本未減而來求診。
檢查:患者眼瞼及下肢輕度水腫;尿檢:紅細胞(+),白細胞(++),蛋白微量。舌根部苔黃膩,舌質紅,脈象滑數。
診斷為腎盂腎炎(熱淋,濕熱下注證)。治以健脾利濕,清熱涼血。自擬清淋湯。
白術10g,茯苓18g,澤瀉12g,白茅根30g,黃柏10g,石韋30g,蒲公英15g,牡丹皮10g,黑地榆10g,生薏苡仁30g,滑石18g,甘草3g,烏藥10g。
4月28日二診:上方服藥6劑,尿道熱痛,少腹拘急脹痛消失,餘症減輕,惟腰仍痛。舌苔黃膩減少,脈滑。上方又服6劑,諸症消失,尿檢正常,停藥後未再複發。
按:本案患者病較急,症見尿急、尿頻、尿道熱痛,又伴見少腹拘急,小便色黃,舌紅,根部黃膩,脈滑數,故診為熱淋,患者無發熱惡寒,見輕度水腫,故為濕重於熱。治以健脾利濕,清熱通淋。方中白術、茯苓、澤瀉、生薏苡仁健脾利濕;黃柏、石韋、蒲公英、滑石、甘草燥濕清熱;白茅根、牡丹皮、黑地榆涼血止血;烏藥行下焦之氣。
醫案出處:《中國當代名醫醫案醫話選》—李振華
驗案3
高某,女,成年。
患慢性腎盂腎炎,因體質較弱,抗病能力減退,長期反複發作,經久治不愈。發作時有高熱,頭痛,腰酸,腰痛,食欲缺乏,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與疼痛感。尿檢查:渾濁,有白細胞,上皮細胞,紅細胞等;尿培養:有大腸埃希菌。中醫診斷為淋證。
此為濕熱侵及下焦,法宜清利下焦濕熱,選張仲景《傷寒論》豬苓湯。因本方為治下焦蓄熱之專劑,淡能滲濕,寒能清熱。茯苓甘淡,滲脾腎之濕;豬苓甘淡,澤瀉鹹寒,瀉腎與膀胱之濕;滑石甘淡而寒,體重降火,氣輕解肌,徹除上下表裏之濕熱;阿膠甘平滑潤,既能通利水道,使熱邪從小便下降,又能止血。即書原方予服。
豬苓12g,茯苓12g,滑石12g,澤瀉18g,阿膠(烊化、兌服)9g。
水煎服6劑後,諸症即消失。另囑患者多進水分使尿量每日保持在1
500ml以上。此病多屬正氣已傷,邪仍實的虛實兼證類型,故囑其不發作時,服腎氣丸藥物,以扶正而鞏固療效。
按:本案臨床表現辨為濕熱侵及下焦,法予清利下焦濕熱。因其病久反複發作,經久不愈,斷為濕熱傷陰,與陽明陰虛水熱互結之證相符,故用豬苓湯獲效。
醫案出處:《嶽美中醫案集》
驗案4
某某,女,40歲。2001年5月初診。
尿頻、急、痛伴發熱3天。惡寒發熱,小溲頻急灼痛,小腹墜痛,腰痛不舒,大便幹結;尿液檢查:蛋白(+),紅細胞(++),膿細胞(+++),體溫39.5℃;舌尖紅,苔薄黃。
辨證為濕熱結於下焦,膀胱失清。方用八正散合導赤散。
木通6g,瞿麥12g,赤苓12g,連翹12g,焦梔子6g,六一散(包煎)12g,淡竹葉6g,熟大黃6g,蒲公英12g,車前草12g。服上藥3劑後,熱退,小便爽利,尿道無痛感,大便通。治守原法14劑以清餘邪。
按:腎盂腎炎急性發作期是因為下焦濕熱,膀胱氣化不利而致,正如《金匱要略》所雲:“熱在下焦。”《丹溪心法·淋篇》雲:“淋有五,皆屬乎熱。”謝老認為初期都為實證,多呈現:小便頻急不爽,有灼熱刺痛感,色黃赤或混,或瘀熱兼小腹墜脹腰痛,或伴發熱口苦,舌尖紅,苔黃膩,脈數。謝老認為腎盂腎炎多呈現濕熱下注或瘀熱畜於膀胱,阻滯氣化,下竅不利,治療必須清化下焦濕熱,隨著濕與熱的輕重緩急不同,則治療方法有異。
①濕重於熱:在主證外兼見身重乏力,周身酸痛,胸悶,嘔惡食少,口幹不欲飲,舌紅,苔膩,脈滑。宜宣化濕濁,利濕清熱,可用三仁湯。加減藥物:杏仁、竹葉、豆蔻仁、厚樸、法半夏、薏苡仁、通草、滑石、茯苓。
②熱重於濕:口渴突出,尿熱痛急,尿色深黃,大便幹,甚或尿中帶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宜清利濕熱,解毒通淋,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常用藥物:龍膽草、梔子、金錢草、白花蛇舌草、瞿麥、萹蓄。
③濕熱並重:治宜清利濕熱,通淋緩急。方可用八正散加減。常用藥物:木通、瞿麥、萹蓄、赤苓、焦梔子、淡竹葉、蒲公英、車前草、六一散、熟大黃、赤芍等。在此基礎上,需隨症加減,若便秘者加生大黃;惡寒發熱,加豆卷、連翹、金銀花以解表清熱;尿赤加牡丹皮、白茅根清熱涼血;濕熱不甚將木通易為梗通,去其過於苦寒之性。
醫案出處:趙霞,等.謝昌仁教授治療腎盂腎炎的經驗.時珍國醫國藥,2006;17(10):4
二、脾腎虛衰
驗案1
崔某,女,52歲。1991年11月1日初診。
既往有慢性腎盂腎炎,1年前又出現小便頻而不暢,近來出現尿畢餘瀝不盡,咳則尿溢,腰部墜痛,並時有眼瞼及足踝水腫。伴有食欲缺乏及嘔惡。做B超示:膀胱尿瀦留,右腎少量積水,子宮肌瘤。尿蛋白(+),白細胞(++),紅細胞少許。舌苔白微膩,脈沉細滑。
久有淋證,反複發作,腎氣本虛,易感外來邪毒,致使三焦氣化失司,肺宣化受阻,脾運化不及,腎溫化失權,肝失疏泄,決瀆功能失常,使小便頻而不暢,餘瀝不盡,甚而積尿水腫;久瘀則肌瘤形成。先以利濕濁,通小便兼化瘀。
豬苓10g,澤瀉10g,赤芍10g,牡丹皮10g,川牛膝10g,石韋15g,淡竹葉10g,生薏苡仁30g,陳皮10g,丹參15g,赤小豆15g,連翹10g,女貞子10g,墨旱蓮15g,冬葵子10g。
11月13日二診:服藥10餘劑,小便通暢,水腫減輕,嘔惡已止,但仍有咳嗽時遺尿,且尿後餘瀝,腰部痛酸。苔白膩質淡。脈沉細小弦。濕熱略清,以固腎壯腰兼利水通淋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