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1(1 / 3)

第四章治國理政的他山之石1

第一節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時代選擇

根據有關材料統計,在國外100多個國家中,有近150多個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其中黨員人數過萬的政黨有30多個,全世界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黨員總數有一億左右。國外共產黨執政的國家有越南、朝鮮、老撾、古巴、摩爾多瓦等國家。原蘇東地區沒有更名改姓的共產黨中,有一定影響的有35個,有黨員140多萬,主要由原來執政的共產黨內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派別組成,除個別黨外,絕大多數為合法政黨。其中,組織較完整、在本國有較大影響的有俄羅斯共產黨、捷克摩拉維亞共產黨、烏克蘭共產黨和摩爾多瓦共產黨(該黨成立於1993年,曾經兩次贏得議會選舉,並成為執政黨。2009年選舉失利,成為在野黨。)這些黨仍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但同時強調要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它們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但強調社會主義也要革新,要從本國實際出發探索社會主義道路。

一、當今社會主義的選擇和走向

在20世紀的滄桑巨變中,社會主義的崛起是最重要的變化之一,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下建立的社會主義製度,既有風起雲湧的雄偉詩篇,又有創業者跌宕起伏的沉重足跡;既有大崛起、大發展,又有大落差、大反複。歐洲國家有的易旗變質,有的自動解散,有的仍在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曆史車輪前進中的這種顛簸,使社會主義麵臨不少問題,在新世紀社會主義何去何從,是擺在馬克思主義政黨麵前的一項十分緊迫的曆史課題。

20世紀初十月革命的勝利,揭開了全球範圍社會主義試驗的序幕,開創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紀元,為東方落後國家新辟了一條通過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的探索之路。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人,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俄國的實際,逐步探索形成一套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體製,蘇共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國家經受住了1929年至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考驗,贏得了反對法西斯主義的勝利,初步顯示了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吸引力。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鬥爭中,不少國家的共產黨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人們的讚賞,發展成為二戰後本國社會中一支不可缺少的政治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主義進入了大規模、大踏步發展的時期。社會主義成了製衡資本主義的中流砥柱。在世界格局和世界主題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在資本主義和平發展和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麵前,社會主義國家陸續進行了改革。由於社會主義各國的領導人對馬列主義理論的理解和國內外形勢的判斷不同,各國相繼采取了不同的改革道路、政策和措施,出現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和中國崛起的局麵,世界社會主義在20世紀末陷入了嚴重的挫折。無論執政的還是非執政的共產黨,其發展有所波動。特別是在“蘇東劇變”的巨大衝擊下,不少共產黨內部出現了思想混亂和組織分裂,對社會主義失去信心。

從20世紀後期以來,國際上馬克思主義性質的政黨圍繞社會主義的實踐、未來何去何從形成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種是否定的、絕望的看法。蘇聯和東歐在發生劇變之前,蘇聯共產黨內部特別是高層對自己社會主義實踐的看法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一是在本國社會主義建設曆史的評價上,不少人采取了全盤否定的觀點,其中戈爾巴喬夫最具代表性,他認為,蘇聯的社會主義是異化的和扭曲的,是極權官僚主義模式和兵營式的社會主義,蘇聯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已經遭到了戰略性的失敗,蘇共幾十年來隻為專橫的官僚體製服務,斯大林為首的黨的領導強加給人民以共產主義的、烏托邦的發展模式。斯大林甚至把這一模式發展成集權製度,從而給人民帶來災難。二是在資本主義發展的看法上,不少人強調現在的資本主義已經不是從前的資本主義了,雖然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是不同的製度,但它們都在改變,不應再用對抗的範疇來思考,不能再把它說成是社會主義的敵人,而應當把它視為合作的夥伴。資本主義保證其生命力的普遍文明機製,比如私有化、自由市場化、民主化等,這些與社會主義的內容是相同的,應當加速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一體化進程。三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不少人持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的看法,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自我發展的可能性估計不足,現在資本主義也能適應時代的挑戰,過去資本主義的剝削和掠奪本性不可改變的觀點已經過時了。葉利欽就說過共產主義思想是一種脫離現實的幻想,他不知道共產主義能在哪一天、哪個時辰在蘇聯實現。在他看來,共產主義隻是一種理想,是空中樓閣,根本不應試圖在這裏實現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教條現在已經過時了,可以取消了。四是在本國社會主義改革上,不少人強調要徹底改革,要進行革命性變革,認為在原有的社會製度內不可能解決現在所遇到的各種困難。戈爾巴喬夫就說過要校正一個多世紀以來被共產黨人視為準則的我們實際行動的主航道,要粉碎斯大林主義意識形態及與其有關的一切東西,根本改造我們的整個社會大廈: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

在創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盡管在蘇共二十八大上,部分中央委員曾就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等人的看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利加喬夫就認為,不應當詆毀曆史,而應當求助於過去的英雄人物,鼓勵人民向他們學習,鼓勵人民熱情工作。他認為,過去的曆史雖然複雜,卻是光榮的。改革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社會主義充滿信心是我們生活中最珍貴的東西。賽金則也強調,在改革體製方麵的弊端時,絕不容許向社會主義本身潑髒水,絕不容許從群眾首先是青年思想意識中勾銷有關社會主義的價值、成就和事業,等等。但是,這些意見並沒有成為主流,也沒有阻擋住蘇東的劇變。

另一種看法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給予肯定,對其前途充滿信心,但是同時強調社會主義需要調整和改革。其主要觀點概括起來有如下四點:

一是關於社會主義必然勝利和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問題,認為,二戰後資本主義的確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在本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也客觀地產生了一些問題,但這並不能改變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因為資本主義的失敗和最終滅亡,所有被剝削被壓迫的人民和勞動者的解放,沒有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建立,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逆轉的進程。

二是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問題,認為,馬克思主義並沒有過時,沒有失去生命力,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某些方麵會過時,但整體不會過時,基本原理和主要思想不會過時。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在於“同實際相結合不斷地創新和發展”;盡管當今世界發生了重大變化,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仍然適用,這些原則不是固定不變的模式,而是根據當今情況予以充實並在具體情況下加以貫徹。

三是關於“蘇東劇變”問題,認為,“蘇東劇變”隻是某種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這不僅不能證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破產,而是證明了那些違背科學社會主義原則東西的破產;“蘇東劇變”是社會主義的危機,但這是社會主義“發展中的危機”,資本主義也存在危機,但那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危機”;蘇東出現的情況並不表明資本主義獲勝和社會主義滅亡。隻是各種社會形態更替都要經曆的一個進程,經曆一個必然而又不可避免的發展過程。

四是關於社會主義前途問題,認為,社會主義一定會從“蘇東劇變”中吸取教訓,調整自己,並在不同國家取得新勝利新成績。社會主義的前途是光明的,社會主義對有關國家的曆史發展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作出了巨大貢獻,雖然當前社會主義國家存在問題,但社會主義本身有能力自己解決,在克服經濟文化落後和資本主義統治帶來的巨大弊端方麵,社會主義表現出並繼續表現出優越性,共產主義仍然是能夠實現的理想和最終目標。

當然,孰是孰非,孰對孰錯,孰優孰劣,從根本上要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競爭的結果,最終隻能由時間作出評判。但是,對於馬克思主義政黨而言,社會主義何去何從卻是關乎政黨執政合法性以及未來走向的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