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辨陰陽易瘥後勞複
脈證並治
陰陽易之“陰陽”,是指男為陽,女為陰;易,即傳染,感染;辨陰陽易,即辨別陽病傳陰,或陰病傳陽等相關內容。疾病在其過程中會出現相互感染或傳染,臨床應當重視疾病之間相互傳染或感染。
瘥後,醫古文中為“差後”,即疾病初愈;勞複,即飲食、起居、體力、腦力、房事等因過勞或調節不慎,邪氣乘機侵入而為病。提示疾病初愈,必須重視將養調息,節製飲食,避免過勞,防止疾病複發。
一、腎中濁邪陰陽易證的證治
【仲景原文】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392)
【釋疑解惑】
(1)怎樣理解“傷寒,陰陽易之為病”?
答:①“傷寒,陰陽易”,突出致病原因與外邪侵襲有關。②“陰陽易之為病”強調疾病因性生活而相互傳染或感染。
(2)怎樣理解“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
答:①“身體重”的病變證機是邪熱肆虐,正氣虛弱。②“少氣”的病變證機是既有熱傷氣,又有熱壅經氣。③“少腹裏急”的病變證機是熱擾經脈,經氣不利,病證表現或是小腹脹滿,或是小腹疼痛,或是小腹拘急攣緊。④“或引陰中拘急”的病變證機是邪熱困擾陰筋,經氣滯澀不暢。⑤“熱上衝胸”的病證表現是胸中煩熱,或是胸熱上衝。⑥“頭重不欲舉”的病變證機是熱擾於上,困阻清陽。⑦“眼中生花”的病變證機是濁熱上擾,清陽被遏,清竅失榮。⑧“膝脛拘急者”的病變證機是邪熱肆虐,困擾經脈,經氣不利。
【方藥組成】燒裩散
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作灰
上一味,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也。婦人病,取男子裩,燒,服。
【用藥要點】方中燒裩可導邪從下竅而出,引出腎中濁邪從下而泄,然則腎邪得泄,腎氣得複,病為向愈。
二、熱擾氣滯證的證治
【仲景原文】大病差後,勞複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393)
【釋疑解惑】
怎樣理解“大病差後,勞複者”?
答:①“大病差後”之“大病”,一是急性病;二是危重病;三是慢性難治病;“差後”,即經過積極有效治療,疾病趨於痊愈。②“勞複”突出病後必須重視護理與調養,如有不慎,會導致舊病複發,或引起新的病證。
【方藥組成】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炙,三枚(3g) 梔子擘,十四個(14g) 香豉綿裹,一升(24g)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三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內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用藥要點】
方中枳實清瀉鬱熱,行氣導滯,宣暢中焦脾胃氣機;梔子清瀉胸膈之熱,瀉胃中之火;香豉輕清而宣透鬱熱;清漿水煮藥,取其性涼善走,調中開胃助消化;若有宿食,宜加大黃清瀉胃熱而導滯。
三、病者新瘥複感外邪證的證治
【仲景原文】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394)
【釋疑解惑】
(1)怎樣理解“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
答:①“傷寒差以後”突出病後調養的重要性。②“更發熱”,即疾病初愈而又出現發熱,其發熱若為少陽膽熱氣鬱證,可選用小柴胡湯治療。③其發熱特點,或甚於早上,或始於早上,或緩解於早上,均可從少陽論治。
(2)怎樣理解“脈浮者,以汗解之”?
答:①“脈浮者,以汗解之”,突出疾病複發,但不是少陽膽熱氣鬱證,而是太陽病。②還必須進一步辨太陽病病變證型,然後根據病變證型而選用桂枝湯或麻黃湯等。
(3)怎樣理解“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答:①“脈沉實者,以下解之”,突出疾病複發而演變為可下證。②“以下解之”,還必須辨清可下證是熱結,還是寒結,或是水結,必須針對病變證機選用方藥。
四、膀胱濕熱水氣證的證治
【仲景原文】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395)
【釋疑解惑】
怎樣理解“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
答:①“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臨床有兩種情況,一是病是相兼證,經治後“大病”已解,而水氣病證仍在;二是疾病痊愈後,因調養不慎又引起水氣病證。②“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的病變部位或在髒腑,或不在髒腑而在腰以下,病變證機是濕熱壅滯氣機,氣不化津而為水氣。③牡蠣澤瀉散既能主治髒腑水氣證,又能主治腰以下水氣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