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藥古今縱橫談1(1 / 3)

第一章 山藥古今縱橫談1

第1卷

【醫家論述】

山藥,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然氣雖溫卻平,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不似黃芪性溫能補肺陽,白術苦燥能補脾陽也。且其性澀,能治遺精不禁,味甘兼鹹,又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然性雖陰而滯不甚,故能滲濕以止泄瀉。生搗敷癰瘡,消腫硬,亦是補陰退熱之意。至於補陽消腫,補氣除滯,理雖可通,語涉牽混,似非正說。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症,難圖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緩故耳。入滋陰藥中宜生用,入補脾宜炒黃用。

--清·黃宮繡《本草求真》

美麗的傳說--山藥名稱的來曆

相傳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發生了戰爭,強的那個國家把弱的打敗了。最後弱國軍隊隻剩下幾千人馬,逃進了一座大山。強國軍隊攻到山下,由於山勢陡峭,易守難攻,幾次強攻未果。於是,他們便將這座山團團包圍,坐等敵軍糧絕投降。

一天兩天過去了,三個月半年過去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過去了,弱國軍隊毫無動靜。強國的指揮官算定敗軍一定是餓死了。可就在一個夜晚,強軍將士正在酣睡之時,突然,從山中衝出一支人強馬壯的軍隊,給強軍殺了個措手不及。弱者轉敗為勝,強者吃了敗仗。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山中到處長著一種草,地下的根莖呈圓柱狀或棒狀。士兵們在山上被困餓急了,就挖吃它的根莖。一吃,覺得味道還不錯,挺甜,既充饑,又解渴。於是,人吃根,馬吃莖,將近一年時間,人困馬乏的軍隊變成了兵強馬壯的勁旅。所以才能在敵人麻痹之時,出其不意,勢如破竹,大獲全勝。

將士們因為敗走山林,遇到此草而轉敗為勝,就給它起了一個"薯(輸)蕷(遇)"的名字;又有人說是在山裏缺糧的時候遇到了它,又叫它"山遇"。後來人們漸漸發現,它不僅能像糧食一樣滋養人,而且還能健脾胃、補肺腎,於是就將"山遇"改名為"山藥"了。

在《西廂記》中也記載著一個故事。永和初年,有一采藥人,來到衡山,道迷糧盡,隻好到一崖下休息。忽見一老翁,看上去好像四五十歲那麼年輕,對著石壁作書。采藥人告之以饑,老者給他食物,乃薯蕷;並指教出山的路途。六日到家,還不知饑。方知為食物之奇珍。

山藥名稱及藥用小考

山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稱之為薯蕷,被列為上品,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曆史,《山海經》中就提到,"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薯蕷"。早在周朝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已有種植。據史料記載,自公元前734年薯蕷作為貢品進獻周王室起,至清朝末年,一直作為進獻曆代王朝之品,被譽為"國藥之寶"。考古發現敦煌石窟中即有應用薯蕷的記載。漢代張仲景的醫著《傷寒雜病論》列有薯蕷丸,以之命名,可見在方中的重要。

關於薯蕷的作用及用法,《本草衍義》中提到:山藥入藥,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剮去皮,於屋簷下風徑處,盛竹篩中,不得見日色。一夕幹五分,俟全幹收之,惟風緊則幹速。《名醫別錄》中提到:主頭麵遊風,風頭(一作“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贏瘦,充五髒,除煩熱,強陰。《藥性論》中提到: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日華子本草》中提到:助五髒,強筋骨,長誌安神,主泄精健忘。《普濟方》中提到:治心腹虛膨,手足厥冷,或飲過苦澀涼劑,晨朝未食先嘔,或聞食即吐,不思飲食,此乃脾胃虛弱;山藥一味,劁如小豆大,一半炒熱,一半生用,為末,米飲調下。《本草正義》中提到:薯蕷能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療五勞七傷。第其氣輕性緩,非堪專任,故補脾、肺必主參、術,補腎水必君茱、地,澀帶濁須破故同研,固遺泄仗菟絲相濟。諸丸固本丸藥,亦宜搗末為糊。總之性味柔弱,但可用力佐使。

在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公元321-379年)的草書《山藥帖》中已有了字詞,後來唐代詩人韋應物(公元737-786年)也有"山藥寒始華"的詩,文學家韓愈(公元768-824年)有"山藥煮可掘"的詞。南宋陸遊的詩句"久綠多病疏雲液,近為長齋煮玉延",描寫的也是薯蕷。

關於山藥的名稱,在我國曆代多有變化。據一般資料介紹,薯蕷改名為山藥是因為避唐、宋兩個皇帝之名的緣故。如宋·寇宗奭的《本草衍義》所雲:"山藥,本名薯蕷,因避宋英宗之諱、唐代宗之諱而改稱山藥"。果真如此嗎?為了弄清這個問題,王煥華等曾查閱了一些曆史資料:唐代李豫在位7年,即公元762-769年;宋英宗在位3年,即公元1064-1067年。假如真的為了"避諱",那麼,在762年和1064趙曙登基之前,在有關書籍上就不該有"山藥"一詞的出現。可是,在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草書中已有了字詞,後來又有唐代詩人韋應物"山藥寒始華"的詩和文學家韓俞"山藥煮可掘"的詞。再者,在李豫與趙曙當政期間,有唐代咎殷所著的《食醫心鑒》(公元847-859年)和宋代朝廷主持編纂的《太平聖惠方》(公元982-992年),以及比《本草衍義》還早30餘年的《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唐慎微1082年著)中,均稱山藥為薯蕷。試問,難道這些作者竟不知"避諱"一說而敢冒殺頭之罪嗎?由此觀之,寇氏之說是難以成立的。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待史學家進一步考證。

【別名異名】

暑預、藷(薯之古字)(《山海經》),薯蕷、山芋(《本經》),諸署、暑豫、玉延、修脆、兒草(《吳普本草》),山藷(《名醫別錄》),延草(《兼名苑》),薯藥(《清異錄》),淮山藥(《飲片新參》),蛇芋、野山豆、山板術、白苕、九黃薑、野白薯、扇子薯、佛掌薯、白藥子、土藷、山藷、白山藥、山薯、淮山、淮山藥、鐵拐山藥、鐵棍山藥。

【處方用名】山藥、懷山藥、生山藥、炒山藥等。

【產地】山藥產於華北、華南(江西、廣東、廣西)、華中等地,但主產地在河南,古今均以河南懷慶府帶(轄境相當於今河南修武、武陟以西,黃河以北地區)為最上乘,特稱"懷山藥",與地黃、牛膝、菊花合稱為"四大懷藥",久負盛名,暢銷海內外(一說為尤以河南新鄉地區產者為佳,稱為懷山藥;另說為河南溫縣、孟縣、博愛、武陡等地古屬懷慶府)。懷山藥以河南懷慶之產者為極品,又稱懷山、懷參、白山藥等,較之其他地區的山藥,粉性足,質堅實,顏色白,體粗直,攔搓之不裂,煮之不爛,蒸之不縮,補益力較好,素有"鐵棍山藥"美謄。

◎河南“鐵棍山藥”

【化學成分】山藥含澱粉、薯蕷皂苷元、黏液質、膽堿、糖蛋白、遊離氨基酸、止杈素、多巴胺、鹽酸山藥堿、多糖、多酚氧化酶、兒茶酚胺、維生素C,黏液質中含甘露聚糖、和植酸3,4-二羥基苯乙胺;有19種氨基酸和尿囊素,及含鉻、鎳、錳、鐵、鋅、銅、鈷、鈣鉀、溴、碘、氯、硫等多種微量元素。

山藥營養成分(每100克食用部分) 成分含量

蛋白質(克) 9.4

糖類(克) 14.4

鐵(毫克) 0.4

維生素E(毫克)0.44

維生素B1(毫克)0.05

脂肪(克) 1.0

鈣(毫克) 14.0

錳(毫克) 0.23

胡蘿卜素(微克) 3.8

維生素C(毫克) 5.0

膳食纖維(克) 1.4

磷(毫克) 34.0

鋅(毫克) 0.95

維生素B2(毫克) 0.02

硒(微克) 3.08

【性味歸經】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

【功效主治】 健脾養胃,補腎澀精,補益肺氣,血痹阻絡,緩急解毒。適用於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虛熱消渴(糖尿病)帶下尿頻,淋濁等。

【配伍應用】

◎山藥配白術可健脾,對脾虛之食少腹瀉、白帶過多有效。

◎山藥配吳茱萸可補腎,宜於勞嗽,遺精,尿頻等。

◎山藥配甘草可健脾補虛;配地黃益腎養精;配瓜蔞生津止渴;配附子溫養下焦。

◎山藥配半夏止嘔;配代赭石、龍骨、牡蠣治喘;配黃芪治消渴;配芍藥治痢;配薏苡仁、茯苓治黃疸;配玄參治下元亡陰之虛熱;配石榴治滑瀉。

◎山藥配白術、黨參、茯苓,治脾胃虛弱,食少倦怠,腹脹便溏。

◎山藥配雞內金、焦白術、炒扁豆,治小兒消化不良,納差腹脹腹瀉,麵色萎黃,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