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同人群貧血速查
孕婦貧血
1.流行情況
孕婦是貧血高發人群之一,其中絕大多數為鐵缺乏造成的缺鐵性貧血,由於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造成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過去也占一部分,但目前已經很少見。妊娠期間的貧血,無論對媽媽還是對孩子都有危害,因此,應該給以足夠的重視。
2.主要原因
孕婦易患缺鐵性貧血,是因為妊娠期間需要更多的鐵才能滿足胎兒發育的需要。妊娠、分娩和圍生期共需700~850mg鐵以滿足母體和胎兒的需要。如果孕婦飲食攝入的鐵沒有相應增加,母體的營養成分都是以“胎兒優先”為原則被選擇和吸收的,即胎兒優先使用鐵,致使母體缺鐵並貧血。需要說明的是,孕婦缺鐵性貧血很多時候是“生理性”的:為了供應胎兒的需要,母體的血容量會比正常時增加約35,其中血漿增加相對比紅細胞增加為多,血漿約增加1000ml,紅細胞增加約500ml,致使血液稀釋,血紅蛋白濃度下降,血常規表現為“貧血”,但一般沒有明顯症狀。不過,妊娠期貧血並非一定是生理性貧血,也有可能是“病理性貧血”(即缺鐵性貧血,常有明顯症狀),兩者之間需要鑒別(比如看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另外,不管是生理性貧血還是病理性貧血,都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防治。
3.常見症狀
由蹲著的姿勢站起來的時候,頭會感到暈眩,眼前發黑,要定住站一會兒才能恢複正常的感覺;比起家裏其他的人,麵色蒼白憔悴,甚至指甲和眼底的血色也顯得不夠飽滿足實;而且相當容易疲憊和倦怠;記憶力明顯減退,使腦力和體力都下降;頭暈目眩還很有可能導致在戶外或樓梯上的暈倒、摔倒等。
4.防治措施
(1)早孕反應(惡心、嘔吐)比較嚴重時,進食質量不佳的孕婦要注意口服鐵劑補鐵,建議服用維生素和礦物質複合製劑,如善存、金施爾康、瑪特納等。
(2)選用質量可靠的豬肝,新鮮豬肝每周吃1次或2次,共250~500g。建議采用溜肝尖、豬肝湯等烹調方法,煮鹵豬肝中鐵含量較低。注意豬肝不可大量食用,否則會有安全隱患,如豬肝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而維生素A食用過量有致畸的危險。
(3)日常飲食多選用動物血類、紅肉(豬瘦肉、牛瘦肉、羊瘦肉)等。大致數量建議為,早期孕婦(前3個月)每天100g左右,中後期孕婦每天150~200g左右。
(4)每餐都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蔬菜每天500g以上,水果200g以上。
(5)當日常飲食無法做到以上(2)~(4)項時,建議服用維生素和礦物質複合製劑,如善存、金施爾康、瑪特納等,以補充膳食鐵不足。另一個方案是,聯合補充鐵劑和葉酸以預防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紅細胞貧血。妊娠前補充葉酸還可減少神經管畸形的危險性。
(6)烹調食物時,選用加鐵醬油;還可選用強化麵粉、加鐵牛奶或奶粉、孕婦奶粉等強化了鐵的食品。
(7)當發現血紅蛋白下降,不管是生理性貧血還是病理性貧血,都應該①在每次進餐的同時服用維生素C
100mg;②服用補鐵製劑,如蛋白琥珀酸鐵(每次40mg,每日2~3次,飯後服,8周為1個療程)、富馬酸亞鐵(每次200mg,每日2次,飯後服,貧血症狀糾正後減量,每日1次,飯後服)或右旋糖酐鐵片(具體劑量請向醫生谘詢)等。
(8)保證膳食均衡,不要偏食、挑食,更不要隻吃素食。
(9)上述各項措施在準備懷孕前即應注意實施,以改善妊娠前鐵儲備。懷孕前鐵儲備不足,會造成孕婦貧血。
(10)盲目補鈣會幹擾鐵吸收,加重鐵缺乏。
(11)孕婦貧血不建議服用中藥或用藥膳、藥茶、藥酒之類,亦不建議采用刮痧、按摩、針灸等有輕微創傷的養生方法。
嬰幼兒貧血
1.流行情況
嬰幼兒是貧血的高發人群,且絕大多數為缺鐵性貧血。一般嬰兒出生後頭4個月,盡管以奶類為主要食物,而奶類(不管母乳還是牛奶)含鐵都不多,但較少發生貧血,這是因為嬰兒出生的時候攜帶著“鐵儲備”(即從母親體內獲得並儲存的鐵),可供4~6個月消耗。半年之後,“鐵儲備”消耗殆盡,如果此時不能及時從飲食中補鐵,缺鐵性貧血極易發生,故此年齡段嬰兒貧血患病率較高。調查結果顯示,6~12個月齡組嬰兒的貧血患病率最高,城市、農村分別為38.3%、
34.7%。大量研究證實,嬰兒缺鐵不僅可以引起貧血,對其體能、智能、免疫功能和消化功能等也均有影響,而且,貧血對嬰兒智能影響是不可逆的。
2.主要原因
嬰幼兒貧血的主要原因是飲食中鐵的供給不足。奶類不是鐵的良好來源(每100ml母乳含鐵僅0.1mg,且吸收率不高),所以如果不能添加輔食,或雖添加輔食,但輔食中含鐵量不足或鐵吸收率很低,都會導致缺鐵性貧血。比較而言,母乳中的鐵吸收率更高一些,所以人工喂養的孩子更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幼兒長期挑食或偏食也可是導致貧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另一方麵,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血容量增加也快,需要較多的鐵合成血紅蛋白。此外,母親妊娠期間貧血較為嚴重時,胎兒無法獲得充分的“鐵儲備”,以致出生後很快發生缺鐵性貧血。還有一個不太常見的原因是牛奶蛋白過敏,牛奶蛋白過敏可發生消化道慢性失血,並導致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