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概論篇(一)(1 / 1)

一、肥胖症的分類

按發病機製及病因,肥胖症可分為單純性和繼發性兩大類:

(一)單純性肥胖症

無明顯內分泌、代謝病病因可尋者稱單純性肥胖症。根據發病年齡及脂肪組織病理又可分兩型:

1.體質性肥胖症(幼年起病型肥胖症)

此類肥胖有下列特點:①肥胖家族史;②自幼肥胖,一般從出生後半歲左右起由於營養過度而肥胖直至成年;③全身性分布,脂肪細胞呈增生肥大;④限製飲食及加強運動療效差,對胰島素較不敏感。

2.獲得性肥胖症(成年起病型肥胖症)

此類肥胖有下列特點:①起病於20~25歲,由於營養過度及遺傳因素而肥胖;②以四肢肥胖為主,脂肪細胞單純肥大而無增生;③飲食控製和運動的療效較好,胰島素的敏感性經治療可恢複正常。

(二)繼發性肥胖症

繼發於神經-內分泌-代謝紊亂基礎上的肥胖症有下列7組:

1.下丘腦病

多種原因引起的下丘腦綜合征包括炎症後遺症、創傷、腫瘤、肉芽腫等均可引起肥胖症。

2.垂體病

見於輕型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症、垂體瘤、空蝶鞍綜合征。

3.胰島病

由於胰島素分泌過多,脂肪合成旺盛而引起,常見於以下3種情況:

(1)糖尿病Ⅰ型(非胰島素依賴型)早期;

(2)胰島β細胞瘤(胰島素瘤);

(3)功能性自發性低糖血症。

4.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原發性及下丘腦-垂體性者均較胖,可能由於代謝率低下,脂肪動用相對較少,且伴有黏液性水腫。

5.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症

主要為皮質醇增多症,表現為向心性肥胖。

6.性腺功能減遲症

包括以下兩個方麵:

(1)女性絕經期及少數多囊卵巢綜合征。

(2)男性無睾或類無睾症。

7.其他

水鈉瀦留性肥胖症及痛性肥胖等。

二、肥胖症的病因病機

(一)中醫的認識

曆代中醫文獻中,尚無肥胖的獨立病名,隻被形容為“肥貴人”等。但以腹滿為主者稱之為脹滿;貌似浮腫者稱之為腫滿;以太息、煩悶、胸滿為主者稱之為鬱證。

中醫學認為肥胖的發病原因很多,常見的原因是素體形盛;或過食肥甘酒酪美食之品;或久臥久坐;或情誌不遂;或外感濕邪,逢脾氣虛餒,轉輸失調而發病。

1.飲食因素

飲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若食量過大,肥甘過多,體內膏脂豐滿,易使人胖;若膏脂內蓄,壅滯不化,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濕從內生,留於孔竅,橫溢肌膚,使人體臃腫肥胖。2.情誌因素

平素心情開朗,情緒和悅,心地坦蕩,脾胃無疾,水穀精微吸收完全,身體無過多消耗,使人“心寬體胖”;若因長期喜坐好靜,終日無所用心,導致疏泄功能失常,運化失司,體內膏脂停蓄不化,則致體形肥胖如腫。

3.運動因素

長期好逸惡勞,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脾胃運化功能,水穀精微失於輸布,化為膏脂和水濕,膏脂蓄於內髒,水濕流溢於肌膚,而致肥胖。

4.體質因素

腎為先天之本,主藏精,為人體生長、發育、生殖之源。“稟賦有餘,其人多肥”,說明先天精氣,決定人體素質,稟有所異,即遺傳因素,對肥胖有一定影響。

肥胖症的發生,或在少兒,或在中年,或在老年,多因稟有所異。飲食、活動、情誌等多種因素互為影響,諸因相合,是肥胖症的重要因素,其病機為正氣虛衰,體內膏脂壅滯,以脾腎不足為本,濕、痰、脂、瘀為標,從而變生多種證型。

肥胖症的病機關鍵為水濕痰濁壅滯。病變主要責之於脾,與腎、肝有關,亦可痰瘀同見。病久可累及其他髒腑。嗜食肥甘,貪飲酒漿,久臥久坐,外感濕邪等,使脾胃之氣受折,水液輸布失常,水不化津,津難化氣,濕阻於內,壅聚生濁;或濕阻不化,鬱久生熱,濕熱交阻,升降失和而發肥胖。

情誌不遂,肝之疏泄失常,氣行逆亂,橫犯脾胃,運化失司,滋生痰濕;或氣滯血瘀,津液不布,水濕痰濁內停而病。

素體形盛或脾氣虛弱可致腎氣不足。腎陽虛衰,寒水不能溫化,清陽難以上榮,水精不化,水濕四溢,泛散於體內而病;或陽損及陰,陰虛生內熱,灼津成痰,變濕為濁,痰濁壅滯於內而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