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半殖民地文化與中庸(1 / 3)

想到百年前上海法租界公園門口掛著“華人與狗不準入內”的牌子,心中湧起曆史的辛酸。

中國漫長的封建專製社會,中庸文化無法發揮優勢,除了維係一個泱泱大國和一脈相承的文化,積澱下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負麵的東西。保守、褊狹、落後、腐敗、無知而又盲目自尊,積貧積弱,積重難返。中庸失去了“強矯”的本質,成為低俗化的庸人哲學和曆史的笑柄。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天災、戰亂、貧窮,中國人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下,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中國人生存環境之艱難,生命之沒有保障,在世界上恐怕是少有的。然而,中華民族又是最有血氣的民族,“女媧補天”、“誇父逐日”、“愚公移山”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孔子中庸的基本元素。因此,中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呈現出複雜的情形:既有中庸文化的劣質與沉淪,又有對中庸文化的否定與排斥,更有對中庸文化的繼承與超越。

(一)中庸在大多數人那裏,沉淪為自我保護的消極心理機製

人在困境中總得活下去,中庸本來具有“適生”的性質。作為理性文化,中庸是仁心仁德仁愛的自然而然的發揮,人生藝術的完美統一;作為困境中的消極選擇,它可以是一種被動的自我保護機製,表現為全生保命、安貧樂賤。

社會心理學家沙蓮香在《中國民族性》一書中,對中國民族性格的心理層有絕妙的描述。他說:中國人對待人生,對待人際關係,對待社會生活的態度都比較規範,有一套處世哲學,委婉、幽默、樂觀、達理、重人際和睦、善順乎自然,同時又好用心機、捉弄世道、冷眼相看、取樂於世,如此等等。中國人這樣一些性格特點,看上去好似不相容,但這後一種特點正是前一種的補充,特別是在長期經濟落後和教育落後的情況下,這後一種性格是擺脫困境、自我保存的一種方式,一種心理投射。因此,中國人民族性格中的優點和劣點常常分不開,委婉與虛偽、幽默與狡猾、長樂與知足、微笑與心機、拔刀相助與冷眼旁觀等等,都以微妙的形式結合起來,性格表現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這種性格表現,從正麵看,說明中國人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在任何處境下頑強地生活下去,並綿延不絕;從負麵看,那就是半殖民地文化的劣根性。

(二)中庸在“新文化派”那裏,成了全盤否定而被排斥的東西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圍繞“救亡圖存”,各種思潮紛至遝來,如文化啟蒙和實學思潮,洋務運動和實業救國思潮,維新變法和西方民主政治思潮,新文化運動和自由平等博愛思潮,教育救國和素質教育思潮,婦女解放、移風易俗和反迷信思潮,世界大同和社會主義思潮等等。特別是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以一種徹底的反封建精神,批判封建思想,宣傳科學與民主。1919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五四運動的爆發有其必然性,它是1840年以來“愛國救亡”和“文化啟蒙”運動的積累與深入。蓄之既久,其發必速。五四運動以狂飆突進之勢,爭民主,掃皇權。

在“打倒孔家店”的怒吼中,中庸也被當作封建主義腐朽文化批判和唾棄。

在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前後的一段時間裏,以中庸為批判對象的文章和講話可以出一本厚厚的文集。夏丏尊先生是五四時期的文化名人。1922年5月,他寫了《並存和折中》一文,讀其中一些片斷可知當時情形。夏先生說:

中國人有一種傳統的思想和習慣,凡遇正反對的東西,都把他並存破滅,或折中起來,意味的有無是不管的。這種怪異的情形,無論何時何地,都可隨在發見。

已經有警察了,敲更的更夫依舊在城市存在,地保也仍在各鄉鎮存在。已經用白話文了,有的學校同時還教著古文。已經改了陽曆了,陰曆還在那裏被人沿用。已經國體共和了,皇帝還依然坐在北京……這就是所謂並存。

如果能“並行而不悖”原也不妨。但上麵這樣的並存,其實都是悖的。中國人在這裏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掩飾其悖,使人看了好象是不悖的。這方法是什麼?就是“巧立名目”。

有了警察以後,地保就改名“鄉警”了;行了陽曆以後,陰曆就名叫“夏正”了;改編新軍以後,舊式的防營叫做“警備隊”了,明明是一妻一妾,也可以用什麼叫做“兩頭大”的名目來並存;這種事例舉不勝舉,實在滑稽萬分。現在的督軍製度,不就是以前的駐防嗎?總統不就是以前的皇帝嗎?都不是在那裏借了巧立的名目,來與“民國”並存的嗎?以彼例此,我們實在不能不懷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