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為什麼抗凝溶栓過程中需要多次反複查血?
抗凝溶栓治療過程中反複抽血的目的是為了監測凝血功能指標,以便決定抗凝藥物的應用,包括藥物的選擇、劑量、用藥途徑、時間等。
抗凝治療時必須進行密切的臨床觀察和抗凝監測,注意有無皮膚黏膜、消化道、泌尿係、生殖係及顱內出血現象,以及有無畏寒、發熱、等麻疹、哮喘等過敏反應或過敏性休克。抗凝監測的指標主要是了解出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凝血酶原活動度及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19.為什麼腦血管病病人要長期應用抗血小板藥物?
循證醫學是20世紀臨床醫學的最大進展,而腦血管病是神經係統應用循證醫學最多的疾病。循證醫學回答了腦血管病臨床中最基本的問題,即什麼是缺血性腦血管病最有效的治療?按照循證醫學的分析結果,最有效的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治療手段包括卒中單元(stroke unit)、溶栓治療、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治療。由此可以看出,抗血小板藥物已經成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最有效和最基本的治療。
美國神經科協會(AAN)和美國卒中協會(ASA)卒中指南聯合編寫委員會於2002年8月出版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抗凝及抗血小板藥物指南。新版本的指南認為:抗血小板藥物可以降低卒中死亡率;降低早期卒中的複發率;對按照腦梗死麵積大小進行分類的不同亞類的卒中類型均有作用;減少卒中伴發的心髒並發症。基於這些發現,該指南建議在卒中發病後的頭48小時內常規使用抗血小板藥物。
除了急性腦梗死之外,在一過性腦缺血發作的治療中,抗血小板藥物的地位和作用也十分獨特。各個國家和地區製定的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治療指南中,都將抗血小板藥物列為首選治療藥,在使用足量抗血小板藥物的情況下仍有發作時可以加用抗凝藥物。
腦血管狹窄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的基礎和重要的危險因素。臨床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我國急性腦梗死病人中顱內動脈狹窄者占34%,顱外血管狹窄者占22%。血管狹窄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動脈內支架血管成形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顱內外血管旁路手術和光化學血管成形術。不論采用何種治療方法,藥物治療都是基礎,即對任何程度的腦血管狹窄,無論行不行手術治療,都要常規使用藥物治療。腦血管狹窄的治療藥物中,抗血小板藥物是首選和基本的藥物。在2002年2月召開的第27屆國際卒中會議上,德國海登堡大學研究了192例顱內血管狹窄的病人,平均隨訪47個月。其中73例有缺血症狀,這73例中26例在隨訪期間複發。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是預防發病和血管狹窄進展的有效方法,狹窄進展是症狀複發的重要原因,促使需要更積極的治療,包括介入治療。在介入治療之前,必須常規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至少提前使用3天,一般是首次氯吡格雷每天300mg,之後氯吡格雷每天75mg,術後仍需連續使用。
在腦血管病預防中,抗血小板藥物也十分重要。腦血管病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指對已有腦血管病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預防血管病的發生,二級預防指對已發生腦血管病的病人預防腦血管病的複發。在腦血管病的預防中,尤其是二級預防中,抗血小板藥物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報告的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卒中複發的研究中,共包括了142個臨床試驗,73000例病人,每項研究都證實了抗血小板藥物的二級預防作用。美國FDA批準氯吡格雷上市的主要適應證之一也是卒中的二級預防。
20.抗凝治療和抗血小板治療是一回事嗎?
抗凝治療與抗血小板治療不同,抗凝治療即幹擾凝血過程,抑製血管內血栓形成,從而達到防治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目的。抗血小板藥物又稱血小板功能抑製藥,是指具有抑製血小板黏附與聚集功能、控製血小板內促凝物質產生和釋放、並延長血小板存活時間的一類藥物。腦梗死時血液流變中常發生異常,血小板聚集性和黏附性增強,因此,預防腦梗死發生、防止血栓擴延是抗血小板劑應用的理論基礎。
21.什麼是活血化瘀治療?
中醫學以其起病急驟,症狀多端,變化迅速,猶如風邪善行而數變,故中醫學將之歸於中風範疇,發病機製多為氣血虧虛、肝鬱化火,或痰濕內盛、髒腑功能失調,加之勞倦內傷、憂思惱怒、酗酒飽食、用力過度等誘因,導致氣血阻滯,腦脈痹阻而成。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等髒器關係密切。病理屬性為本虛標實、上實下虛。以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為本,痰濁、風火、肝陽、淤血為標。中醫活血化瘀法作為治療中風病的基本治療大法在臨床中已廣泛應用,臨床上無論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後遺症的病人,活血化瘀法是最常用的治法。
22.哪些腦卒中患者需要住進神經重症監護室(NICU)?
NICU收治的腦卒中對象:原則上為各種危重的急性的可逆性疾病。主要包括:
(1)重症腦出血,出血量>30ml,或者腦出血手術治療的患者。
(2)重症腦梗死,小腦、腦幹梗死,病情危重者。
(3)靜脈或者動脈溶栓患者。
(4)蛛網膜下腔出血。
(5)癲持續狀態。
另外腦血管意外的患者出現以下情況應進入NICU:急性循環衰竭;各種因素所致的急性呼吸衰竭;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發作;心跳、呼吸驟停複蘇後;各種類型休克;各種代謝性疾病危象者;敗血症;水、電解質及酸堿嚴重失衡者。
23.為什麼有的病人入院後病情會加重?
卒中患者入院後經治療臨床症狀無好轉,有時反而加重,稱之為進展性卒中。進展性卒中(progressive cerebral stroke,PS)是指在發病後6小時至1周內經臨床治療,病情仍進行性加重的腦卒中,屬於難治性腦血管病,其發病率為腦卒中患者的30%左右,致殘率、病死率較一般卒中為高。進展性卒中有多種原因造成,如大麵積腦梗死、多發性腔隙性腦梗死、腦深部中小梗死、腦出血等,同時又有多種病理機製參與產生的複雜狀態。血管狹窄、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有時可能是藥物應用不當,如血壓高降壓過快等都有可能是進展性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血管狹窄尤其是顱內外大血管閉塞是進展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動脈閉塞而側支循環建立不良,是進展性腦梗死的直接因素。另外其他很多因素也可以影響腦梗死進展。進展性腦梗死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多種機製共同作用的結果。
24.腦疝是什麼?為什麼腦血管病患者會出現腦疝?
在某些危重腦血管病(大麵積腦梗死、大量腦出血、腦幹小腦梗死、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的急性期,由於顱內壓急聚增高,腦組織被擠壓發生移位,腦組織被移到顱腔內壓力較小的硬腦膜間隙或顱骨的生理孔道,引起腦組織的病理性嵌頓時就叫作腦疝。腦疝形成後,不但嚴重的影響腦的血液循環,而且,還會壓迫腦幹等重要功能組織,導致呼吸循環障礙,造成缺氧和二氧化碳瀦留,加重腦水腫,使顱內壓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