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腦血管病導醫解讀1(3 / 3)

磁共振成像也有不足之處,首先是價格昂貴,比CT掃描高3~4倍;成像時間長,完成頭部掃描需30~40分鍾,急症危重病人難以接受;其次磁共振成像機器產生強烈電磁場對安裝起搏器及人工呼吸機患者有不良影響,故檢查受到限製;再者磁共振成像不能獲得骨骼病變及組織鈣化的信息,而這些正是CT掃描的長處;受檢查者偶爾出現幽閉恐懼症。

8.什麼叫作DSA檢查?有什麼意義?

DSA檢查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的英文簡稱,是顯示腦血管影像的一種方法,但其工作原理與普通血管造影有所不同。在人體各髒器中分布著大小口徑不同的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網,用一般的X線檢查是不能觀察到的。這是因為血管中血液的密度較低,X線很容易穿透的緣故。通過向血管中注射密度大的碘劑(也稱造影劑),就能使血管的形態大小、走向分布及病變顯示出來,這個過程就稱為血管造影。可是普通血管造影有一個不足,就是分辨率差,特別是顱腦、脊髓血管成像容易受骨組織的幹擾,影響對病變的識別。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引入,腦血管造影也向著數字化發展,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由此產生。與普通血管造影不同的是,它是利用時間變化作為參數來進行減影的。在注入造影劑前後均攝片,並且將圖像輸入模數轉化器轉變成數字,然後進行數字加減,將其餘組織的影像減去後,再經模數轉化器將數字還原成圖像,這一切需要借助電子計算機才能完成。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的出現,使血管圖像清晰度大大提高,尤其對一些血管狹窄、小動脈瘤、動靜脈畸形、腫瘤的診斷方麵更是優於普通造影。此外,還適應於顱外血管、心髒、肺動脈、主動脈、下肢動脈的病變。不足之處,一是容易產生運動偽影,故不自主多動或不能合作的患者不宜進行此項檢查;二是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仍屬有創性檢查,有發生意外的可能(如栓子脫落致栓塞等)。

9.頸部血管彩色超聲對腦卒中有什麼意義?

頸部血管多普勒超聲對於腦動脈硬化性狹窄或閉塞導致的腦血管病診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對鎖骨下動脈、無名動脈、頸內動脈、頸總動脈及其分叉處的狹窄,有較高的定位診斷準確性。其檢查結果與血管造影比較符合率在94%~97%,而且無損傷痛苦。故臨床上,常用其作為尋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大動脈閉塞性腦血管病變部位和原因的有效手段,以及治療效果的監測手段。由於多普勒超聲檢查無創傷,對人體無傷害,重複性好,所以它是值得推廣的方法。

10.腦電圖和腦電地形圖檢查對腦卒中有什麼意義?

腦電圖檢查是診斷腦血管病的多種檢查方法之一。例如,頸內動脈係統的出血性或缺血性改變,均可在腦電圖上出現彌漫性或局灶性改變,隨著病情好轉,這些改變也逐漸減輕或消失;腦幹的血管性疾病,若影響網狀結構,則可出現彌漫性非特征性改變;基底動脈阻塞引起閉鎖綜合征時,腦電圖卻可以大致正常;蛛網膜下腔出血時,腦電圖主要為不同程度的彌漫性改變,若在彌漫性改變的基礎上有局灶性改變,或在症狀消失後有局灶性改變,則可能有血管畸形或陳舊性出血。腦電地形圖檢查在診斷腦血管病中所起的作用,其意義與腦電圖類同。

由於腦電圖檢查對病變的定位診斷可靠性差,對於定性診斷更是無能為力。近年來隨著CT掃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磁共振成像等檢查的臨床應用,大大提高了腦血管病的診斷水平。因此,在腦血管病的診斷中,腦電圖並非必要的檢查。但是腦電圖對癲的診斷是其他檢查所不能代替的,仍具有重要意義。

11.經顱多普勒超聲(TCD)對腦卒中有什麼意義?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是20世紀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非創傷性顱內血流動力學檢查方法。該項檢查所反映的是顱內血管的血流改變及血管的功能狀態,主要運用於以下幾個方麵:

(1)腦供血動脈狹窄或閉塞或痙攣及側支循環建立的檢測。

(2)用於顱內壓增高及腦循環停止的監測,對診斷腦死亡意義重大。

(3)腦血流自動調節功能的檢測。

(4)在動脈支架置入術或頸動脈內膜剝脫術中的應用,可用於監測介入或手術後栓子形成、手術過程所致低灌注、術後再通高灌注綜合征等。

(5)用於微栓子監測,血流中通過的血小板或血栓碎片等固體顆粒能被TCD檢測到,表現為短暫出現在血流頻譜中單方向的高強度信號,即微栓子信號。

(6)通過對多普勒血流圖的分析,很多腦血管疾病可以迅速得到估價和診斷,且TCD檢查方便、迅捷、無創、費用低廉,大多數患者容易接受,臨床應用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