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正骨的方法和特征
洛陽正骨經過200餘年曆代傳人的實踐和總結,形成了係統的理論和方法。
一、治傷三原則
1. 整體辨證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局部損傷會出現全身症狀。在傷科與雜症治療上,治療必須分清主次、輕重,然後辨證論治。
2. 筋骨並重 人體筋與骨互為依賴,相互為用。治傷時要筋骨並重,即使單純的筋傷,從治療開始也應注意不斷維持和發揮骨的支撐作用和筋的運動作用,隻有這樣才能加速創傷愈合,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 內外兼治 內外用藥。
二、治傷四方法
1. 治傷手法
(1)診斷手法:洛陽正骨的“手摸心會”,借用醫者的手,通過觸、摸、探,對病情了若指掌,作出正確判斷。
(2)複位手法:洛陽正骨八法達到了法生於心,法出於手,靈巧變化的較高境界,使骨折複位。例如治療陳舊性關節脫位用手法活筋、剝離粘連、旋轉伸曲、鬆解攣縮、擺動搖晃、研磨盂臼等一整套整複方法。
(3)活筋手法:分清經筋所屬,給予循經向遠端疏導的手法,配合穴位點按,通經止痛,收到治療急性傷筋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慢性傷筋采用就近取穴,給予按摩通經活絡,配合肢體功能鍛煉。在筋傷治療方麵,總結出“點穴按摩法”“揉藥按摩法”“活血理筋法”“拍打叩擊法”“自身練功法”等方法。
2. 固定方法 將骨折的固定概括為“效”(有效)、“便”(輕便和方便)、“短”(時間)三要素。固定器經曆過三代。第一代:竹蔑、土白布、黑膏藥、砌磚、土坯等;第二代:小夾板固定;第三代:適合全身各部位骨折及不同年齡組骨折病人使用的係列小夾板、超踝夾板、經皮鉗夾、魚嘴鉗等。
3. 藥物治療 提出了“破、活、補”三期用藥原則,即“早期祛瘀接骨、中期活血接骨、後期補腎壯骨”的辨證施治原則,使骨折藥物治療有章可循,成為治療骨折的“法”和“綱”,形成了洛陽正骨傳統藥物。早期用三七接骨丸,中期用養血止痛丸,後期用加味益氣丸。外用製劑如活血接骨止痛膏、展筋丹、展筋酊等。
4. 康複鍛煉 洛陽正骨強調“動靜互補”,非常注重骨傷科病人的功能鍛煉,在治療中一定要貫徹“靜中動”,教會患者如何進行功能鍛煉,即如何“靜”,如何“動”。
三、基本特征
1. 依存性 社會交通事業發展,交通事故引起的骨傷病人愈來愈多;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的變化;國家中醫藥事業的蓬勃發展。洛陽正骨作為中醫範疇,與人民健康和中醫事業相依存。
2. 傳奇性 光緒26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逃避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亂奔西安途中一貝勒墜馬傷骨,郭貫田應請為之療傷,治愈後,貝勒感謝,勸其為官,他婉言謝絕,文悌特將郭氏醫術上奏皇帝,慈禧破例親書“好,好”二字賜他,文悌還舉薦他給皇太後慈安醫療足傷。洛陽正骨治好國民黨要員張鈁、衛立隍等人疾病的事跡形成了很多傳奇故事,在當地和沿隴海鐵路線地區傳播廣泛。
3. 科學性 洛陽正骨的治傷三原則、四方法,經過大量臨床實踐,治愈數以萬計的骨傷病人,充分證明了其科學性。洛陽正骨的方法多次獲得科學技術進步獎。如“中西醫結合手法複位治療外傷性陳舊性關節脫位研究”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郭維淮主編的《平樂正骨》一書榮獲2000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4. 係統性 洛陽正骨有係統的理論,診斷、複位、固定、功能鍛煉、藥物治療方法。
5. 實用性 洛陽正骨依其簡、便、廉、效方法而且骨傷科疾病治療效果好,吸引了國內外人員進修學習,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多次舉辦洛陽正骨技術推廣學習班、洛陽正骨研討會。
6. 傳播範圍廣 傳播方式由族內秘傳演變為高校講授、專家研究、中外交流。洛陽正骨依以河南省平樂正骨學院、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為基地,通過承擔全國骨傷科醫師進修班,舉辦技術推廣學習班、學術會議,同國內外學術交流,洛陽正骨傳人在各地行醫等方式成為我國中醫骨傷科學術大流派。
四、代表人物
1. 高雲峰
高雲峰(1906-1976年),女,漢族,出生於河南省洛陽縣海資鄉高溝村。1926年,與平樂郭氏正骨第五代傳人郭燦若結為夫妻,1929年,生子郭維淮,1930年,因丈夫郭燦若突患重症—— 水臌證,恐郭氏正骨醫術失傳,經十幾年刻苦學習,悉數掌握正骨八法。1950年,平樂郭氏正骨第五代傳人郭燦若在上海與世長辭。高雲峰獨立承擔起郭燦若的事業和傳授兒子郭維淮的雙重使命,以家院為診所,以兒子郭維淮為助手,以桌、椅、床、板為設備,接收診治絡繹不絕的骨傷患者。家院雖小,設備雖陋,母子倆卻接納治愈了近自本省河南,遠自陝西、山西、甘肅、四川、山東、北京、上海的難以記數的骨傷患者。醫術精湛有口皆碑,“高老婆”名揚海內,成為與其丈夫郭燦若齊名的平樂郭氏正骨第五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