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穴道釋義(任脈經,督脈經)4(1 / 3)

第四篇 穴道釋義(任脈經,督脈經)4

風 府

【釋注】風:邪風也,《左傳》昭元年:“風淫末疾”,注:“末,四肢也;風,為緩急”;疏:風氣入身,則四肢緩急”。府:百官所居曰府,《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法治官府”;《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厥陰所至為風府”,注:“風之聚處也”;《素問》熱論:“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骨空論:“風府在上椎”;瘧論:“邪氣客於風府,則為瘧。”是風府者,言此穴係邪“風”所聚之“府”,故以為名。

【解剖】有項韌帶、項肌;有枕動脈分支及棘突間靜脈叢;第三頸神經及枕大神經分支。

【部位】在項部正中入發際一寸,腦戶後一寸五分。

【主治】主中風,偏風,惡寒,振寒,汗出,頭痛,頭中百病,舌緩不語,咽喉腫痛,鼻衄,項急不可回顧,身重,半身不遂,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馬黃黃疸。

《東醫寶鑒》曰:主全身性強直,發狂,中風,感冒,頭痛,半身不遂,頸項部神經痛,咽喉炎,黃疸。

【提要】此穴為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

主泄胸中之熱。《席弘賦》風府、風池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陽明二日尋風府。《通玄賦》風傷項急求風府。《肘後歌》腿腳有疾風府尋。

瘦燕曰:風府一穴,漢代醫聖張仲景曰: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言此穴可泄邪風,固毋須服桂枝湯也。治上述諸症,俱當用瀉法。馬黃者,言黃疸之黃,色如黃馬也。

【輕驗】治上述諸症,均有功效。

【針法】《銅人》針三分;禁灸,灸之令人失音。《明堂》針四分;留三呼。《素注》針四分。

瘦燕按:此穴禁灸不禁針,針在三四分之間。

腦 戶

【釋義】腦:頭髓也。戶:為居室出入之所。是腦戶者,言此穴係腦髓之所在地,神經由此分布,連接脊髓也。故以為名。

【解剖】在枕外粗隆上緣、左右枕肌之間;有左右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部位】在枕骨下,強間後一寸五分。

【主治】主麵赤目黃,麵痛頭重,腫痛,癭瘤。

《東醫寶鑒》曰:主腦充血,三叉神經痛,中耳炎,顏麵神經痛及麻痹,頭痛,瘤腫。

【提要】此穴為足太陽、督脈之會。

《素問》至真要大論: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刺禁論:刺頭,中腦戶,立死。

瘦燕曰:此穴有雲禁針灸,刺禁論:中腦戶立死。是則針師之視為禁穴者,懼有危險性也。然而上述諸證,不刺何以瘥?且《明堂》、《素注》俱雲可針,則針之不可廢也,明矣。

是否可針?當與明言。餘曰:是穴可針,惟不可深,一二分已足;以一二分隻在頭皮,不及腦髓,故無危險,切宜注意。且也,此穴治腦充血,確有殊功。

上述諸症,俱當用瀉法。

【經驗】治上述諸症,均有功效。腦充血、三叉神經痛,尤能救急。

【針法】《銅人》禁灸,灸之令人瘂。《明堂》針三分。《素注》針四分。《經穴考正》曰此穴禁針灸。

瘦燕按:頭麵諸穴,俱不可灸,固不隻腦戶也。針三四分太深,禁針實因噎廢食,在一二分間為至當。

強 間

【釋義】強:勢力過人也。間:隙也,見說文,鍇注:“門夜閉,閉而見月,是有間隙也”。是強間者,謂此穴在後頭顱頂之縫合部。“強”指後頭顱頂之硬骨,謂其堅強;“間”指縫合處,謂有間隙。故以為名。

【解剖】在矢狀縫和人字縫交界處,有帽狀腱膜;有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部位】在後頂後一寸五分。

【主治】主頭痛,目瞑,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左右不得回顧,狂走不回休。

《東醫寶鑒》曰:主頭痛,眩暈,小兒驚癇,頸項神經痛,神經衰弱,嘔吐,不眠症。

【提要】《百症賦》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瘦燕曰:此穴主治諸症,俱當用瀉法;而治頭痛、目瞑、腦旋、項強、尤有奇功。

或曰:此穴主治之頭痛、目瞑諸症,是何故歟?餘曰:邪風侵襲頭部,著於強間;古人所謂不吹腦後之風,毋飲過量之酒,為生之大法,風邪最易襲此。門人高伯仁問曰:既稱強間,乃係堅硬之地,何以邪風反易侵入?餘曰:強間雖有硬骨,終有間隙,邪風不入於骨,而入於隙,故令多病。是針師之治病取穴,不斤斤於病狀;而於釋義,必當反複探討。剛柔之道,強弱之基,尤不可忽焉。

嘔吐涎沫,非關胃病,實由邪風阻滯,風痰壅結,故不必治胃;但取強間,泄其風邪,痰勢孤矣,不能上湧嘔吐。

【經驗】治上述諸症,均有功效;唯治神經衰弱不眠,當用補法,並多與針治,方能見功。

【針法】《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五壯。

瘦燕按:頭部諸穴,俱不可深刺,針深則傷腦,危及生命,故針二分已足。灸不及針,以頭為諸陽之會,不宜灸也。

後 頂

【釋義】後:與前對稱,指所在地位而言。頂:頭之最上部也。是後頂者,言此穴在顱頂骨部,後指相對前頂而言;以百會為中,百會之前為前頂,百會之後為後頂。

【解剖】有帽狀腱膜;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

【部位】在百會後一寸半。

【主治】主癲疾,癇發,瘈疭,狂走,曆節,汗出,惡風寒,不臥,額顱上痛,偏頭痛,頭項強急,風眩,目佴佴。

《東醫寶鑒》曰:主腦充血,眩暈,偏頭痛,顱頂部痙攣,感冒,癲,頸項部強直,不眠症。

【提要】此穴主治諸症,俱當用瀉法。

瘦燕曰:後項與百會,為治腦充血之要穴;瀉此血壓下降,頭腦清醒,一切昏暈痛脹之疾,俱可瘥也。門人屈春水問曰:此穴何以能治曆節?曆節病在關節,此在頭,與關節無關,似不當取?餘曰:曆節病在關節,此語誠然,然病曆節而兼後頂痛,謂不取此穴,似不可通。

不眠原因頗多:神經性不眠,取此有效;若心腎不交,當更補腎俞、陽關,方能建功。

【經驗】治上述諸證,均有功效。

【針法】《銅人》灸五壯;針二分。《明堂》針四分。《素注》針三分。

瘦燕按:此穴以針二分為當;灸不及針。

百 會

【釋義】百:十十也,眾多之稱,如雲百物、百性。會:合也。是百會者,言此穴係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百”言眾多,“會”言會合,故在頭部為百會;乃陽脈之總會,在下部為會陰,係陰脈之總會;一陰一陽,一頂一底,俱為要穴。

【解剖】有帽狀腱膜;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吻合網及左右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及額神經分支。

【部位】頭頂正中。

類經曰:此曰三才,百會應天;旋璣應人;湧泉應地。

《證治準繩》引湯氏曰:百會一穴,前後發際兩耳尖折中,乃是穴也。方書所載,但雲頂上旋毛中,殊不審有雙頂者,又有旋毛不正者,庸醫之輩,習循舊本,誤人多矣。

瘦燕考:旋毛有昂者,有低者,有在旁者,其地不一定;故由此求穴,則不中必矣。百會去前發際五寸,入後發際七寸,巔頂中央為是。

【主治】主中風,偏風,口噤,言語謇澀,角弓反張,半身不遂,風癇,青風,心風,羊鳴多哭,語言不擇,吐沫,心煩悶,驚悸健忘,恍惚無力,頭風頭痛,腦重,鼻塞,目眩,食無味,汗出而嘔,飲酒麵赤,痎瘧,屍厥,脫肛,周身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