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和讀者朋友見麵的是瘦燕20世紀40年代末撰寫、50年代初出版的兩部針灸專著的合集。原書名叫《針灸正宗》,共分二集,第一集為《中風預防法》與《金針實驗錄》合輯本(1950年6月出版);第二集為《金針心傳》和《穴道釋義》合輯本(1951年2月出版)。

20世紀40年代,中醫尤其是針灸受到歧視和排擠,盛年的瘦燕為繼承、發揚和振興中醫針灸,做出了許多可堪讚譽的努力和貢獻。首先,在醫療實踐中改良針具,創製“瘦燕式”金、銀質毫針及不同規格的不鏽鋼毫針;製作針灸經絡穴位模型等以期發展針灸醫學;其次,瘦燕和我一起創辦了“新中國針灸學研究社”及針灸函授班,這在當時也是創新之舉;此外,瘦燕更不遺餘力地在報刊上連載“燕廬醫話”以普及中醫針灸。今有評論說瘦燕“傾心於針灸教育工作,大膽進行教具等改革,為中醫針灸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中醫針灸學領域享有較高的聲望。”斯言確矣!

正是在那個中醫針灸事業處於極端艱難困苦的年代,瘦燕將自己懸壺二十餘年的治療心得及經驗,整理成《針灸正宗》,公之於眾,正如他在《金針心傳》自序中說的“餘不辭辛苦,埋頭苦幹,於中國針灸界或稍有貢獻也。”

此書代表了瘦燕早年的學術思想和醫療經驗。他在第一集《中風預防法》中指出:“中風病之預防治療,至為重要。 ”詳細闡述了中風的各種先兆症狀、中風的分類、預防、注意事項及針刺取穴等,發展了古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療思想,並坦然以自己的經驗求教於同道,以期促進針灸學術交流,提高針灸臨床療效。在第二集中,他將重金覓得的明本《標幽賦》,錄其全文,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作了詳盡的注釋,並對任督兩脈穴名作釋義,幫助讀者了解古人取名之苦心,除此以外,還對穴位的解剖、定位、主治、針灸方法等作了詳細闡述,難能可貴的是毫無保留地介紹了自己的經驗及如何正確運用的方法,對當時針灸學術的繼承、提高和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時隔五十多年,書中有些觀點和分類方法已與目前中醫學教科書有一定的差異,但瘦燕的針灸醫療經驗對後學者仍有指導參考價值。

《針灸正宗》原版書由於出版時間已久,已很難見到,今天,人民軍醫出版社將此書重新整理出版,並以《陸瘦燕金針實驗錄》作為書名,我想,這也是很合適的。因為此書記錄了瘦燕早年行醫二十餘載的臨床體會和實踐經驗,字裏行間都透出了他兢兢業業、履薄臨深的敬業精神,因此,《陸瘦燕金針實驗錄》的出版,不僅能讓後學者管窺五十年前針灸大師的醫療學術風貌,也能從中獲取有益的教誨。對此我深感欣慰,相信瘦燕在天有靈,也是高興的。

時年96歲

2008年1月於上海

【朱汝功,陸瘦燕夫人,陸氏針灸流派的共創人。1913年出生於上海奉賢縣一個教師家庭,少年時父母雙亡,全賴祖父母及伯母撫養成人。自幼受其父好學的影響,故養成剛毅自強的性格,發憤讀書,先後畢業於師範學校和上海中國醫學院。1941年自醫學院畢業後,在奉賢南橋鎮開業,診務頗興盛。1943年,與陸瘦燕結為伉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