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安元年,先帝退位,百官推崇新帝上位。這位向來以鐵血手腕揚名的新帝以雷霆手段結束了康盛年代,迅速上位稱帝。此舉自是引起朝中大臣、民間百姓乃至其它諸國的諸多不滿。正當好事之徒躲在角落準備看這位新帝的熱鬧時,卻又被另一大浪打得頭暈目眩,那一大浪便是推行新政。
乾安的時代就此在曆史上拉開了沉重的帷幕,新帝就位,本是該鞏固地位、熄滅輿論的特殊時期,這位新帝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翻舊政。這一舉動惹得不少官員寒心高呼新帝到底年幼無知,然而這些人都無疑一一被罷免,新帝迅速將他培養多年的人員安插入朝中,穩定朝堂安寧。
在這一批上任的新官員中,有一個人便成為了眾人眼中的焦點,那就是以寒門子弟背景上位的顧承卓。顧承卓雖靠著一介寒門子弟傍身上位,可在燕京,卻是百姓口中的一個大八卦人物。顧承卓在先帝還在位時在燕京百姓那裏便早有耳聞,他在康盛末年便通過科考進入得榜首,最後卻被劃去名字,無緣殿試。
究其原因便是他的身份,按理說寒門子弟雖卑微卻仍有考取功名的資格,然而顧承卓卻為何不得錄用呢?當年在民間關於顧承卓的傳聞,傳得最多的版本便是顧承卓並非寒門之人,而是侯府老爺顧常的私生子。相傳在早年間顧承卓和他娘親被侯府的當家夫人李氏所不容而趕了出去,如今顧承卓的身份自然是被老侯爺知曉,便去向皇上請旨劃去了顧承卓的名字。
當年侯府關於這個私生子的那段背景是侯府的禁忌,同時也是一段在侯府裏不能提及的曆史。若是哪個老婆子說了些閑話便會被侯夫人棒殺,當年知曉整個事情的人早已寥寥無幾,留下的不超過三人。百姓知道的不過也是些風言風語罷了,顧承卓到底是不是侯府私生子也沒人給個確定答案,但在眾人眼裏也覺得這事是八九不離十了。
當年就在所有人以為顧承卓會被趕離燕京,永世不得踏入京都時,此事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顧承卓不僅沒離開,還被當時還是太子的新帝不顧先帝反對收入麾下,成了新帝的幕僚。那一次也是新帝正式向先帝一派發出挑戰,老侯爺是為先帝打下江山的元老級人物,頗得先帝看中,可新帝卻在明麵上公然與老侯爺為敵,讓他難堪,在許多人看來都是極為不明
智的舉動。
畢竟,當時還有不少皇子在私下拉攏老侯爺,雖說老侯爺並未表態,但他的支持卻是作為太子來說用來鞏固地位所不可或缺的。然而,新帝卻從未看在眼裏,大多人都隻覺得新帝毫無遠見,甚至有人在私下傳聞新帝無知愚笨妄為太子,甚至欲想投靠新帝那一派的官員裏也有不少人因此事動搖了念頭。
隻是所有人都沒去想過,當年被侯府拋棄的母子如何能在如此滔天權勢下安然活著。事實上,這靠得便是新帝,這個中淵源便隻有他們自己知曉了,不過這些都是後話。
新帝能逼迫先帝下位,自然有著他不可告人的手段,這也是顧承卓最為敬佩的,也是因此顧承卓對新帝頗為忠心。顧承卓自小受盡苦楚,經曆了無數訓練學習,就是為了有今天,輔助新帝,成為他的左右手。如今,顧承卓無謂是南陵國最為炙手可熱的人物了,他活在權力中心,也是新帝最為看重的人,一上任便給了他從二品戶部尚書之職,協理推行土地賦稅新政。
這一切事宜都在新帝的把控之中,新政也在他提拔的官員的安排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偶爾有些鬧事者不配合便被收押起來,在這種鐵血手段下漸漸把不和的聲音強行壓了下去。百姓也漸漸配合,平常百姓隻是有安穩生活就已知足,隻要新政不違反自己的利益,老百姓也不甚在意,在他們眼裏,八卦似乎才是更為重要的東西。
就這樣,尚書府漸漸走入了燕京人的視野裏,當然,不止顧承卓,還有他的妻妾子女。
第一章:顧府後院
初春時期,四處是春暖花開的好時節,也是在這個日子裏,開啟了乾安盛世。自新帝提拔顧承卓為尚書後便親自賜了府邸,是個四進四出的院子,甚至還親筆題字“顧府”,可謂是無上榮寵了,這更是將顧府一下子就推入了世人的視野裏。在燕京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能買得起府邸的自是大官之家,這對於已身居高職卻是寒門的顧承卓來說無疑是尷尬的,新帝如此恩寵考慮細致也是為眾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