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命?生命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發展進化成為今日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的?一個小小的受精卵何以能成就一個完整的個體?個體又是如何生存、延續發展的?這一個個個體又是如何和諧共存於群體與自然環境中的?……
生命的曆程像是一本厚重的史書,記載著生命的萌生、成長和發展。
億萬年前的地球並不像現在這般富有生機。在45億年前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是荒涼、不適宜生命生存的。我們身邊這些生命存在所必需的條件是經曆了漫長的變遷才逐漸齊備的。大氣層逐漸形成,地球的溫度開始變得適宜,海洋的麵積逐漸增加。在遠古時代的海洋裏一些元素、一堆無機分子物質湊在一起組成一些簡單的有機小分子,有機小分子又經過千萬年的機緣巧合,誤打誤撞地合成了生物大分子。生物大分子聚集堆積,終於在38億年前,出現了勉強可以稱得上是生命的物質——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和你所熟悉的原核細胞之間仍有極大的差距。通俗地說,原始生命是沒有生存意識的,它隻是不知從哪裏漂來的由一層膜包裹著的生物大分子,與外界的物質交換完全是隨機的、無目的性的。它就“傻乎乎”地漂動在原始海洋中。可是,不要小看這個“傻乎乎”的小東西,從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都是它的後代子孫,它是所有生物的祖先。
原始生命經過千辛萬苦的階梯式進化,形態升級到了原核細胞階段。原核細胞是真正具有細胞結構的生命形態。
時光荏苒,單細胞們也許意識到“單打獨鬥”的生存模式有些艱難,於是它們團結起來,分工合作。細胞構成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之間互幫互助構成係統,然後構成我們這些複雜精密的生物體。
不過,要知道自然是不會在曆史的長河中停下腳步的,生存或者死亡,能否適應自然的選擇是中間最為關鍵的一環。於是生命開始進化,基因的突變為進化提供了基礎。優勝劣汰,生命形態在自然的選擇下不斷前行。再後來,生物有了性別之分,伴隨著有性生殖的出現,生物的進化速度大大加快。在這中間生命經曆過各種各樣的形態。水中有遊動的,陸地上有爬行的,天空中有翱翔的,最終形成現在這樣一個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經過幾億年的生物分化、進化、淘汰、存留、發展,現如今的生物界,物種繁多,已發現大約200萬種生物,已命名的約有141.3萬種。有如此多樣化的生物及環境,生物界就如同一個大社會,社會中的各個成分聯係緊密。眾多個體組成種群,眾多種群聚集在一起形成群落,群落與其所處的環境組成一個個小的生態係統,環環相扣。物種與物種,物種與環境,因捕食關係形成層層遞進的食物鏈,同級物種因競爭、協同等關係使得成千上萬的食物鏈交叉相連形成錯綜複雜的食物網。物種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不斷地進行著適應環境的進化,而環境在改變生物的同時也被生物所影響。
隨著人類曆史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影響力也在不斷加強。人類開采著煤炭、金屬、石油等一係列不可再生資源用於生產生活,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資源的需求量隨之增加,生產與生活所造成的垃圾排放量更是日漸上漲。人類的活動範圍日益擴張,自然環境不斷遭到破壞,其他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被一再掠奪,近年來許多物種,如白鰭豚、聖赫勒拿島紅杉、彎角大羚羊、西非黑犀牛、金蟾蜍、斯皮克斯金剛鸚鵡、伍德蘇鐵等許多動植物已被列為野外滅絕物種。而全球氣候變暖作為人類麵臨的巨大挑戰,無時無刻不在提醒著人們,必須走一條綠色的發展之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於可持續發展涉及自然、經濟、環境、社會等諸多方麵,站在不同角度對於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也不同,總體來說就是盡量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之間的關係,在不損害後代利益的前提下尋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