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小說在古代沒什麼地位,寫小說的甚至還受“鄙視”。就以出版業比較興旺的明代來說,出了不少好小說,可是著作權都成問題,作者幾乎都有一些謎。《金瓶梅》的作者是誰,至今沒有人考證出來。大約因為這個緣故,小說家在詩人麵前也矮三分,在章回小說的開頭總是信誓旦旦地說:“有詩為證”。

“有詩為證”,還真不是一句戲說。我在多年讀詩詞的體驗中,就常常有一種感覺,詩中描寫的曆史也許比當時的禦用史官編寫的帝王將相史更為可信。於是,就試圖來個以詞證史。其實,以詩(詞)證史,《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等書早就做了,隻不過,那板著麵孔的學問,今天大多數的讀者讀不下去。

我崇尚《尚書》裏的那句“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但這不影響我對唐宋詞的喜愛。於是,我就把講課的講義整理一下,盡可能做到返璞歸真,通俗易懂,亦莊亦諧,舉重若輕,既不晦澀也不粗俗,從人類千古主題詮釋其中的奧秘與史實真相,希望為傳播、普及中華傳統文化貢獻綿薄之力。餘雖不才,然餘誠矣。

寫作之初,我就追求將嚴謹學術觀點大眾化,確保所有引用資料權威、準確,當然,標明出處。

對於有爭議的版本,我通常采用中華書局和上海古籍的版本;對於注釋、解釋方麵的有爭議的,我通常會將龍榆生、顧隨、夏承濤、俞平伯、葉嘉瑩、朱光潛等詩詞界前輩、大家的觀點簡單列舉出來,然後再談我個人的傾向和看法。總之,我在方便易讀的基礎上,兼顧到權威性,力求對唐宋詞作生活化兼學理性的探討。

書寫完那天,已經是淩晨一點了,海口的夜飄著毛毛細雨。我去小區附近的陵水飯館吃了一碗湯粉,老板知道我不吃肉,就多放了點青菜。我很喜歡這家店裏的陵水燈籠椒,我將一勺金黃色的辣椒醬放到碗裏,號稱“怕不辣”的我,沒費勁就將辣得難以下咽的湯全部喝下去了,結果,剛走出飯店100米遠,我就開始全身冒汗,無法邁步,幾乎虛脫,那種辣由內而外,簡直讓我抓狂、崩潰。過了半個小時才慢慢恢複過來。

原來,放縱口舌之欲的後果竟然如此嚴重。還好,唐宋詞雖然纏綿甚至淒婉,但不會像燈籠椒那般讓人抓狂,而更像一碗煲了很久的靚湯,味美綿長,營養健康,回味無窮。這讓我想到一個朋友——高海燕教授發來的手機短信:

善生於感恩,道生於安靜,德生於謙和,慈生於博愛,福生於快樂,樂生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