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水煎服。
(功效)養陰益氣,降火除痰。
(應用)主治肺氣陰兩虛之乳蛾、喉痹。症見:咽喉潮紅,微癢微痛,或有潰瘍,喉核腫大或縮小,吞咽不利,或聲音嘶啞,口幹咽燥,幹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午後顴紅,五心煩熱,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紅少苔,脈細數。加減:臨證時,可酌加生地、玄參、沙參等以增強養陰潤肺之力。現代可用本方加減治療慢性扁桃腺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等而見上述症狀者。
清火補陰湯
(情節)古時,有一位江南書生,正值弱冠之年,列入宮之選。他在春日郊遊途中,遇到容貌美麗、能詩善賦的表妹,便采集了許多並蒂的花草,紮成花束,送給表妹,表達自己心意已久、隱匿不住的情火。
(湯歌)清火補陰用四物,知柏玄參粉草入,滋補陰血降虛火,陰虛喉痹病可除。
(組成)9味:川彎2克、知母2克、甘草2克、花粉2克、熟地3克、玄參6克、黃柏(炒)2克、白芍3克、當歸2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陰降火。
(應用)主治陰血不足,虛火上炎。症見:咽紅色暗,幹澀而痛,吞咽不利,喉核腫大或萎縮,或有潰瘍,或聲音嘶啞,朝輕暮重,腰膝痠軟,耳鳴耳聾,手足心熱,舌紅少荅,脈細而數。加減:可酌加枸杞子、生地、麥冬、石斛等增強養陰淸熱之力。
現代可用本方加減治療慢性扁桃腺炎、慢性咽炎、慢性喉炎、咽部潰瘍及耳聾、眩暈、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等屬陰虛火旺者。
(注意)原方用量偏小,使用時可酌情加大,又本方偏寒涼陰柔,對脾虛食少便溏者,用之宜慎。
鎮陰煎
(趣記)真蔭福地媳跪擇草
(情節)每逢七月望日祭墓,已是曆代風俗,七月十五定為哭節,留傳至今。這一天,人們以首頓地,北向長號,有孝心的媳婦,在這一天也來到公婆的真蔭福地一他們安息的墓地,進行墓祭,供上新米、新醬、時果、冥衣等,並焚燒紙錢,祭畢,還跪在地上,擇除野草,修整墳墓,以佑平安。
(湯歌)景嶽鎮陰煎地黃,桂附草澤牛膝嚐,腎陽虛損咽喉病,引火歸原補腎陽。
(組成)6味:製附子1.5~10克、熟地30~60克、牛膝6克、肉桂3~6克、澤瀉5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陽益腎,引火歸原。
(應用)主治腎陽不足之喉痹、咽疳。症見:咽喉微紅微痛,咽幹不適,吞咽不利,麵色蒼白,腰膝冷痛,手足不溫,精神疲倦,小便清長,大便溏瀉,舌淡苔白,脈沉細弱。現代可用本方加減治療慢性咽炎、慢性喉炎而見上述證候者。
王肯堂
王肯堂(公元1549~1613年)字宇泰,號損庵,念西居士,江蘇金壇人。明神宗萬曆十七年乙醜科進士,曾任翰林院檢討,福建布政使參政,旋因上書抗禦倭寇被降職,後稱病還鄉。王肯堂學醫的經過為“嘉靖丙寅(1566)母病危,常潤名醫延致殆偏,言人人殊,罕得要領,心甚陋之,於是銳意學醫,既起亡妹於垂死,漸為人知,延診求方,戶履恒滿,先君以為廢舉業,常嚴戒之,遂不複窮究。無何舉於鄉,又十年成進士”,大約在50歲後,他“複取黃家言而肆力焉”(《雜證治準繩》自序王氏學識淵博,著作等身。《證治準繩》是他用了十多年編撰而成,包括雜病、類方、傷寒、瘍醫、幼科、女科共六科,又稱為《六科準繩》。全書以證治為主,作者說:“因證檢書而得治法,雖然大匠之所取平與直準者繩也。”此外,王氏還著有《醫論》、《醫辨》、《孕產全書》等,他在整理和保存祖國醫學文化遺產方麵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