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被譽為神奇的寶庫,這也在某種意義上對它的安全構成了威脅,因為總有一些人貪婪自然界的寶藏,而對自然界無所限製地索取。

在植物界,莖塊類植物往往具備某些藥用或滋補價值,所以被人們視作珍寶。這就加劇了人們的占有欲望,沒有計劃地肆意挖掘,長年累月下來,這些自然界的瑰寶在沒有獲得“休養生息”的情況下,隻能日益走向枯竭,走向滅亡。

人參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為第三紀孑遺植物,也是珍貴的中藥材,以“東北三寶”之稱馳名中外,在我國藥用曆史悠久。長期以來,由於過度采挖,資源枯竭,人參賴以生存的森林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因此以山西五加科“上黨參”為代表的中原產區即山西南部、河北南部、河南、山東西部早已絕滅。目前東北參也處於瀕臨絕滅的邊緣,因此,保護本種的自然資源有其特殊的重要意義。

野山參已列為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長白山等自然保護區已進行保護。其他分布區也應加強保護,嚴禁采挖,使人參資源逐漸恢複和增加。東北三省已廣泛栽培,近來河北、山西、陝西、湖北、廣西、四川、雲南等省區均有引種。

主根肉質,圓柱形或紡錘形,須根細長;根狀莖(蘆頭)短,上有莖痕(蘆碗)和芽苞;莖單生,直立,高40~60厘米。葉為掌狀複葉,2~6枚輪生莖頂,依年齡而異:1年生有3小葉,2年生有5小葉1~2枚,3年生2~3枚,4年生3~4枚,5年生以上4~5枚,最多的6枚;小葉3~5片,中部的1片最大,卵形或橢圓形,長3~12厘米,寬1~4厘米,基部楔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細尖鋸齒,上麵沿中脈疏被剛毛。傘形花序頂生,花小;花菩鍾形,具5齒;花瓣5,淡黃綠色;雄蕊5,花絲短,花藥球形;子房下位,2室,花柱1,柱頭2裂。漿果狀核果扁球形或腎形,成熟時鮮紅色;種子2粒,扁圓形,黃白色。

多生長在北緯40°~45°之間,1月平均溫度-23℃~5℃,7月平均溫度20℃~26℃,耐寒性強,可耐-40℃低溫,生長適宜溫度為15℃~25℃,積溫2000℃~3000℃,無霜期125~150天,積雪20~44厘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土壤為排水良好、疏鬆、肥沃、腐殖質層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pH值5.5~6.2。多生於以紅鬆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或落葉闊葉林下,鬱閉度0.7~0.8。人參通常3年開花,5~6年結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知識點

積溫

指某一時段內逐日平均溫度累加之和。是研究溫度與生物有機體發育速度之間關係的一種指標,從強度和作用時間兩個方麵表示溫度對生物有機體生長發育的影響。一般以℃為單位,有時也以度·日表示。

1735年法國的德列奧米爾首次發現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積溫,即植物從播種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溫度的累積。1837年,法國的J·B·布森戈用發育時期的天數乘期間日平均溫度的方法計算了各類作物從播種到成熟所需要的“熱總量”,稱之為“度·日”。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在農業氣象服務中曾廣泛使用,其後在中國農業氣象工作中也廣為應用。

延伸閱讀

野山參的鑒別

野山參生長於山地針闊混交林或雜木林之中,主要生長於長白山和小興安嶺地區。目前的野山參十分稀少,按照年份和大小,野山參價格差別很大,貴的野山參一支可賣到幾百萬元。在購買野山參時需仔細辨別。

須:長條須,老而韌,清疏而長,其上綴有小米粒狀的小疙瘩稱之為“珍珠點”。色白而嫩脆(俗稱水須)者,則不是純野山參。

蘆:蘆較長,分為二節蘆、三節蘆、線蘆、雁脖蘆。

皮:老皮,黃褐色,質地緊密有光澤。皮嫩而白者,則不是純山參。

紋:在毛根上端肩膀頭處,有細密而深的螺絲狀橫紋。橫紋粗糙,浮淺而不連貫者則不是純山參。

體:係指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