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幼剛是十六年後,一九四八年春天劉鄧大軍南下殺回大別山的。
十六年曆盡艱辛,十六年槍林彈雨,終於盼來了勝利的晨光。
百萬雄師過大江。身為師長的王幼剛帶著部隊在陽邏作渡江作戰的準備。陽羅是倒水河、舉水河的入江口。麵對浩浩長江,王幼剛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他憶起了群山裏的石槽衝,那裏是他的家鄉。十六年音訊全無,估計母親早已不在人世了。他嫂子,他的兩個妹妹,他的一個侄兒,都死在天台山那場大火裏了。他不知道那重重的大山裏還有沒有他的親人?他記得當年紅四方麵軍離開蘇區時,他的一個侄兒,被一個姓羅的領走了。他記得他的侄兒叫槍生。十六年了,鬥轉星移,滄海桑田,他不知道他的那個侄兒,槍生還在不在人世間?
思親難忍。於是他就叫一個偵察員化裝成買布的,進山到大山裏去打聽。他告訴那個偵察員,他的家鄉地名叫石槽衝。他不知槍生是死是活。他拿出隨身帶的一張當年的他大哥設計的油布票,叫那個偵察員帶著,為了懷念大哥,他將那張油布票一直帶在身上,珍藏了十六年。他對那個偵察員說,若是找到王槍生,就把這張油布票拿出來交給他。叫他帶著這張油布票,到陽邏找我。這張油布票就是見麵的憑證。
那個偵察員帶著紙條進山去,費盡了周折,問到了大山裏的石槽衝,找到了槍生。
那個偵察員對槍生說,你是不是姓王?槍生說,我是姓王。偵察員問,你是不是叫槍生?槍生說,我是叫槍生。偵察員說,你還活著?槍生說,我還活著。偵察員拿出那張油布票說,有人找你?槍生問,誰找我?偵察員說,給油布票的人。槍生拿著紙條一看,淚就出來了。槍生見了那張油布票就像見到了父親。槍生問,是誰找我?偵察員說,不要多問,去了就知道。大戰在即,我先走了。你帶上這張油布票,按我說的地方去。
偵察員走了。槍生不知是福是禍,拿著那張油布票到夫子河傅興垸找雲根舅拿主意。雲根看了那張油布票,對槍生說,這是你至親的人啊!不是你至親的人,拿得出當年的油布票?叫得出你的名字?你去吧!
槍生就帶著那張油布票,順著光黃古道走。一**的兵,一**的哨,檢查過往行人。哨兵攔著,槍生就拿出那張油布票給哨兵看。哨兵見了那張當年蘇維埃政府發行的油布票,知道是自己人,就放行。
槍生拿著那張油布票來到了長江邊上的陽邏。王幼剛的師部就在那裏。槍生找到了師部。王幼剛正在開會布置渡江戰役。那個先回的偵察員等著槍生了。見槍生來了,那個偵察員進了師部,在王幼剛耳邊低聲說,一號,外麵有人找。王幼剛問,誰?參謀說,你要找的人。王幼剛聽後通身熱血沸騰起來,對參謀說,叫他等一會兒,等我開完會。
王幼剛開完會,就出來了。春天的陽光格外的明媚,格外的亮。太陽下,王幼剛看見太陽底下站著一個後生。那後就像他的大哥,就像一個模子脫出來的。
王幼剛問,你是槍生嗎?
槍生望著王幼剛愣住了,問,你是誰?
王幼剛說,你不認識我嗎?我是你的三叔啊!槍生,你還活著?
槍生咧著嘴,半天說不出話。
槍生一下子撲進三叔的懷裏,說,三叔,我還活著。
王幼剛拍著槍生的背,淚流滿麵,說,真沒想到我們王家沒死絕!還留著一個“人種”啊!
槍生拿出那張油布票,說,三叔,這張錢我還給你。
王幼剛說,侄兒,這就是你父親啊!三叔給你,你留著。傳下去,傳給子孫後代!
一九四九年全國解放。一九五四年,全軍授銜,王幼剛被授為共和國的將軍。大別山裏出的將軍多,二百多個。王幼剛是其中的一個。王幼剛死後,骨灰按照生前遺囑送回家鄉石槽衝安葬。將軍沒有葬在祖墳山上。將軍的墓建在大**邊上,隻要走進石槽衝就能遠遠地看見。
幾十年過去了。鄂豫皖革命博物館重修了,廣闊,輝煌,燦若星河,聚集著革命英烈。廣場高聳的紀念碑上,用大理石塑著手擎銅鑼的像。那麵銅鑼就像一輪太陽擎在天上,閃閃發光。
二十年就是一代人。石槽衝王家的子孫成群了。夫子河邊的傅家子孫也成群了。傅姓子孫據說在台灣當大官的很有幾個,因為“江記”一支的有幾個,服役於國軍,解放前夕逃到了那邊。兩岸關係緩和後,經常有人回來省親。
改革開放後,傅興垸成了鄂豫皖三省交界有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傅姓子孫有許多做生意做到了漢正街,在當地富得很有名聲。傅興垸村和石槽衝村的村幹部,都是傅姓和王姓的子孫當。
兩姓的祖人,盤根錯節。傅姓和王姓達成默契,清明時節,不在同一天上山祭祖。
有人來采訪,問起過去的事。雙方都不說。
他們說,書上有,書上都寫著哩。
於是就請,請你到垸裏去喝酒。
2008年12月 6日1:30完稿 11日修改,27日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