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 別樣的內心獨白(3 / 3)

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沒有想到愛情這件事,竟然毫不留情地向我進攻。這成何體統?簡直是豈有此理。我恨這些(追求她的人)不想革命,隻想談戀愛的人,更不願讓這些無聊的事來繞身……我不是沒感情,為了革命,讓愛情在我這裏緩行。”

知青劉汝龍,是那麼的充滿了“革命激情”,在探家的列車上,也要主動辦起政治學習班,與全車廂的乘客狠批劉少奇的“剝削有功論”,指揮大家高唱語錄歌曲……

知青柴春澤是煤礦業幹部子弟,他父親在寫給他的信中向他透露,他將會被招工到礦上。而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既批判了父親,也表達了自己紮根農村的決心。在當年,他的回信公開發表在報上了,他成了全國知青學習的榜樣。“文革”後,他被懷疑是“與四人幫有關係”的人,接受過審查。最終,卻還是恢複了他的黨籍……

通過一年的辛勤勞動,我今天得到了回報,分到了口糧和蔬菜。口糧共690斤。其中小麥70斤,穀子60斤,大豆20斤,玉米500斤,高粱40斤;蔬菜共300斤,其中土豆100斤(合4元錢),山東菜200斤(合5元錢),此外還有大蒜100頭(5角錢)。總出勤工分1739分,共收入152元1角4分,扣除口糧和菜款,還剩84元7角1分……

以上是一名插隊男知青1975年12月1日的日記。這一則日記的史料價值不言而喻——一名青年一年的收入,七扣八扣,隻不過八十幾元啊!

那樣的年代究竟好在哪兒呢?

我們這一代過來人的回憶的意義,正在於以見證人的資格說——中國絕不能倒退回去!向前發展才能改變令人不滿且憂慮的現狀。

俱往矣。

所有這些真實的人、事,雖然隻不過距今三十年,卻分明地早已被歲月所湮滅,被文化所屏蔽,被社會意識形態所稀釋、衝淡,於是,差不多也就被當下的人們所徹底忘卻了。

聯係到我昨日上午參加的會,感慨良多。兩百多到會者,多數是已退休的人。他們中,許多人也曾是知青,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們愛上了寫作這件事;寫詩,寫散文,寫小說,寫時評。在他們筆下,親情、友情、愛情,人與動物的關係,人與花草樹木的關係,人與整個大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現象的關係,人與自身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關係,一一寫來。有的文字溫暖敦厚,有的文字優美精致,有的文字浪漫,有的文字幽默,有的文字深刻犀利、富有哲理……總而言之,他們的文字,使他們表現為有情調、有情趣、有情緒,養成情懷和追求情懷的人……

將如上內容與《知青日記》相比較,我真的覺得《知青日記》的內容是那麼的幹癟。除了隨時準備對別人發起批判和不依不饒的自我批判,簡直可以說無複另有其他內容。甚至幹重活之後覺得累了,也要對自己那累了的自然而然的身體感覺批判一通。即使隻將兩種文字相比較,後一種文字史無前例地如出一轍,也管教今人愕錯不已。那比現而今最不像話的官話還不像話——“毛主席”、“忠於”、“階級鬥爭”、“思想鬥爭”、“批判”、“打倒”等等詞彙,成為反複出現的關鍵詞,也似乎成為華詞麗句。

如此評來,難道毫無意義了不成?

否。

我想,出版這一部《知青日記》的意義恰在於,足可引起一種叩問——誰使幾乎整整一代人變成了那樣?他們和她們又是怎麼被變成了那樣?

毫無疑問,被變成過那樣,對於個人的青春年華是極其可悲可歎的。而對於一個國家,是特別可怕的。

當極“左”的政治將文化從人們的生活中掃蕩盡淨,並進而徹底取代了文化占據了人們的頭腦,普通人不可能不被異化為極“左”政治隨時都可輕而易舉地加以利用的“活的工具”。

這乃是“文革”的秘密。

《知青日記》極真實地曝光了這一秘密。

“曆史的教訓值得注意。”——人們,注意不要使那樣的時代卷土重來嗬!警惕再被那種所謂的“革命”忽悠嗬!……

2011年4月23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