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世界是平的”,但不是水平的……(2 /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下以中國留學生的親曆視角娓娓道來的書還是不多的,有也往往是單篇的見證,一事一議的感受。《博弈美國本科》這一本書卻不同,至少給我這個目前仍在大學裏執教的人不少啟發。

130多年前,中國以留美幼童漂洋過海的辛苦畫麵,拉開了華夏學子一個多世紀來前赴後繼,去國遠遊,追求真知灼見的求學曆程。他們絕大部分人都懷有“女媧補天”的報國之心,在求學中思索,在思索中奮進,許多人後來都為國家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曆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從這個意義上說,陳鏞方主編並以他為首的3個學生“合寫”的這本書,骨子裏傳承的也是這種可貴的曆史精神。

從本書的後記中我獲悉,出版這樣一本書的動念,首先產生於陳鏞方的頭腦之中,因此他結合自身正在經曆的美國文理學院本科教育,對中國和美國的大學教學的差異,自然也就思考得更多一些。他所寫的那一部分,有“做學問”般的特征。在前五章中,除第二章,另外三章無論對於中國的大學學子還是大學教師,了解一些都是有益的。

“盡管我有幸成為美國文理學院的學生,但我毫不諱言,自己實際上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學生……”

“盡管在書中,我們無可避免地會對中美本科教育作一些比較,或者說,對中國的本科教育有些抨擊(在我讀來,隻不過是一些反思和含蓄的批評)。但我們同時也能深刻理解,中國人口眾多的國情帶來的諸多無奈,許多事情做起來並非書生論道那般容易……”

難能可貴的是,在陳鏞方所寫的本書《後記》中,道出了以上較成熟的思想。而那兩段話的意思,正是我很想對他們說的。他們自己說出來了,我替他們高興。

在萬力所寫的那部分內容中,也有某些章節是論文式的,並且探討得較深入——如第三、四、五章,與陳、萬兩名學子的某些理性思考,有異曲同工之處,可互為彌補……

正因為世界不是——在以後相當長的時期裏也不可能是水平的——那麼不論是誰,哪怕是3名留美的學子,能以自己的眼光來發現,以自己的頭腦來思考,以自己的感受來傳達當今世界特別是中美兩國本科教育的差異性,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我認為,這便是此書值得出版的價值。

2009年3月2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