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規律特別值得認真思考,即——事雖已成史,人雖已死去,但活著的人們,一代又一代的,一些又一些的,卻總在研究資料,總在對早已成為所謂“定論”的“事實”提出質疑。這樣的一些人,有時是當事者的後人,他們提出質疑,再容易理解不過了。卻也有一些人,與當事者其實沒有任何瓜葛。故他們的質疑也每受到質疑。以我看來,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的動機,其實非是政治的,而是文化的。
文化具有某些能動力,如凝聚力、解構力、教化力、美育力……等等。還有,便是修正力。文化總是力圖修正那些不符合事實以及與事實有出入的事情。這是文化的本能,也可以說是文化的自覺,文化的責任。文化叩問事實的本能,如同植物有向陽的本能。說這也是一自覺和責任,乃因人比植物高級。植物沒有同情心,而人有。某些人不但同情那些被不符合事實或不完全符合事實的事所壓迫並且活著的人,也同情那樣一些死去了的人。因為後者們不再能活轉來替自己辯說,文化對他們的同情便也更執著。此種同情,體現著文化的良知和文化的溫暖,也體現著人的良知和人性的溫暖。是文化的寶貴品質,絕不是文化的惡習,更不是文化人的惡習。是應愛護而不是應禁止的。並且,終究也是禁止不了的。禁得了一時,禁不了永遠。
一種事實乃是——普遍之人心與事實的關係,如同人心與美醜的關係。一個國家的現實之事與成史之事,越接近著事實,則人們對國家的信任度越高,親和力越強。國人會以審美般的愉悅心情來看待自己的國家,於是油然而為自己的國家感到榮耀和自豪。並且,這種愉悅是超乎階層與貧富的,是超乎物質的。一個國家的國人超乎物質的愉悅指數,乃是他們的幸福指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蘇軾者,文人也。
曾曰:“事有是非,義難隱諱。”
曾曰:“事當論其是非,不當問其難易。”
有些事,相對於中國之國情,實難也。
但若關事實,便總得有人來做。真做了,結果其實未必多麼可怕。倒是,必顯示我們國家之大自信,大胸懷,大形象也……
2009年10月9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