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論文化在政治之上——在今年全國政協民盟分組會上的發言(3 / 3)

政治也分好壞的。好的政治並不一味利用文化,而是能夠與好的文化相結合,變自身為文化了的政治。

文化了的政治,是自覺並善於將人類之好的文化主張落實為社會原則的一種政治。故這一種政治的宗旨,是不需要靠一大套一大套的所謂理論來詮釋的。

迄今為止,世界上的政治之所以顯出仍極複雜的現狀,蓋因這些人與那些人,這些民族與那些民族,這些國家與那些國家的利益之爭。在這些問題上,文化化一個國家已經很難,化整個世界自然力不從心,最終還是要靠政治來化。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隻不過是空談,而唯有政治才是實際的。因為一個事實乃是,化利益之爭化得好的政治,所遵循的恰恰是文化早在人類的古代就指出過的方向。而凡化得不好的政治,皆是違背那一方向的。或雖然也作出遵循的樣子,但實際上卻以利益集團之利益為最重要,不願真的使社會朝那一方向進步。這種時候,政治對文化采取的往往是“葉公好龍”的態度,它會使文化盡其所能地工具化和娛樂化,卻想方設法對文化之思想力實行遮蔽、剔除的策略。但這分明是不可持續之事。因為喪失了思想元素的文化是次品質的文化;而文化有一種自覺性,那就是絕不會長久甘於在次品質的層麵存在……

古人雲:“治天下者,當用天下之心為心。”

蘇軾由是進一步說:“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婦之心。”

還說:“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耳。”

朱熹說:“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

歐陽修說:“不苟一時之譽,思為利於無窮。”

杜甫說:“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

《三國誌·魏書》有言:“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

以上皆“政”、“治”語也,但首先是人文思想。

“社會公平和正義比太陽還具有光芒。”——溫總理語。

“要使我們的人民過上幸福的,有尊嚴的生活!”——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我們的同誌,不論職務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務員。”……

若從政治的思想中抽去人文思想,政治就隻剩下了權謀和治術;這樣的政治是肮髒的。而從文化的思想中抽去政治的內容,它還是那麼豐富,那麼足以使人類溫暖,那麼源遠流長。

從《烏爾納姆法典》到《漢謨拉比法典》到《人權宣言》《獨立宣言》,文化思想力的火炬始終照耀著人類的發展進程。而好的政治思想,同時豐富了文化思想。

在從前,在中國,在許多政治人士那兒,許多事都被強調為“政治仗”。政治泛化再泛化,膨化再膨化,企圖占領每一個人的每一寸生存空間包括腦空間。

政治一經泛化,必庸俗化。

庸俗化的政治無異於偽宗教。

在這種情況下,文化本應與人類具有的親近關係遂被離間。而在這樣的國裏,是既不可能有什麼先進文化,也不可能有什麼先進的國民的。從梁啟超到魯迅,都曾對於被愚化的國民表達過悲憤的憂患。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一切成果皆歸功於三十年前的一次思想解放;一切教訓也歸咎於那思想解放的不能深入戛然而止。

一個事實越來越分明——三十年前那一次被解放的思想力成果,顯然接近耗盡。並且某些在當時看來不無可取之處的思想,由於被奉成萬應靈丹,現在卻已結出了劣果……

文化尚未成功,政治仍需努力。

2010年4月30日於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