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人文教育——良知社會的起搏器(2)(2 / 2)

官僚主義更多的現象是對“人文”文化的一種不以為然。或者口頭上認可,但心性漠然,或者不願支持,不願付出。偶然有時候也覺得那是不能或缺的,但轉而一想,這還是讓別人去做吧。強勢的官僚主義本能地嫌惡人文文化,從政治功利的角度來看,對於一個官員,人文文化往往不能成為政績。相比而言,修了一條路,建了一處廣場是那麼清晰可見。娛樂文化至少還花錢營造了熱鬧,而人文文化卻無熱鬧可言,故他們認為才不投入那“打水漂”的錢。原來的提法是“文藝搭台、經濟唱戲”,就是這樣一種非常功利的思維。文藝成了工具、台麵,是種襯托,活脫脫一個打工者形象。我們還常說,下一步的社會和諧工作要把文化當做“抓手”,“抓手”是什麼?就是門把手之類,隨便抓一下做支撐。最近的提法是“文化軟實力”,“軟實力”也非常功利,去國外辦一些孔子學院普及漢語,就體現實力了麼?姑且認為文化是一種“力”,我們現在要考慮的是如何體現這種“力”,如何使用這種“力”?是用這個“力”影響公民,讓公民提高自己的意識,進一步監督政府把事情做好,還是用這個力來影響公民,使他們更加承認——百分之百的承認官員的權威?官僚階層對民主的人文思想能壓製就壓製,恨不得再搞一次“反右”,這種文化還正常嗎?現在某些人對文化知識分子還是分派別,從前是分成左派和右派,右派的命運很不好。我們現在又有了新左派和新右派。在有些人看來,新左派不可怕,畢竟他還繼續崇拜著毛澤東,所以還屬於“咱們”的人。而現在的被視為“新右派”的知識分子依然差不多還是當年的“右派”,隻是沒人能夠輕易剝奪你的工作或把你發配到某個地方去。假如有人想讓社會更透明一點,良知一點,民主一點,他就成了“新右派”的話;假如麵對這麼多分明由於不夠民主而積累的社會問題還羞於談西方的民主的話;假如大家都學聰明了,誰都不做“新右派”的話,這個國家不就沒有民主的聲音了嗎?

全部人文文化的第一要務就是推動國家的民主程度和民主進度,繞開這個話題來談人文文化,來談人才教育和培養,就是繞開了人文文化對社會的最根本的責任。顧左右而言其他。

我們所麵臨的情況通常是這樣——一個人如果具有某一方麵專長,並且極其善於封閉內心真實思想,尤其是不談現代人文思想見解的話(非常“不幸”,現代人文思想確確實實形成於西方),又尤其是,他還總是不失時機地一再地表示對現代人文思想之不屑的話,那麼他被當成人才來培養和“造就”的幾率就很大很大。特別是,他還多少有些文化,善於用中國古代封建思想家們的古代人文思想的絮片為盾,批判和抵製現代人文思想的話,那麼“人才”簡直非他莫屬了。這樣的人士我是很接觸過一些的,他們骨子裏其實也都是相當認可現代人文文化人文思想所傳承的某些最基本的價值觀的,他們的表現往往是作假,但是假裝所獲得的好處又確實是不言而喻的。

反之,如果一個人不諱言自己是現代人文思想的信徒,那麼他的“進步”命運亦相反,他很可能被視為“異類”,受到能力限製。

這是“中國人文文化恐懼症”。“化”之難也,唯其難,故當持久“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