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人文教育——良知社會的起搏器(1)(2 / 2)

若有武警戰士居然放行了,他的做法應該被理解還是應該嚴厲批評、處分。

若其遭遇是後種,以後誰還敢“人性化”一下。

若人人都成了不管麵對什麼情況,我都要做執行命令堅定不移的戰士,人民大眾又將作何想法?

政治是不太說這些的。

正是政治不太說的這些,人文文化要大說特說,雖會引起從政的某些人士的不滿,也要在所不惜。

人文文化“化”人,正是要如此這般也往社會細節處無怨無悔地“化”去。

誠然,近十餘年來,各級政府官員,對關乎人命之事,也確乎的不敢懈怠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以及其它許多災情發生後,從黨中央到國務院到各級政府官員,以人民大眾的生命財產為重的意識,越來越明確了。

而這正是人文文化“化”一個國家的可喜的思想成果。

但以上那種反麵例子的“上級”還大有人在,“下級”也大有人在,“規定”仍將“人文”二字“規”在其外,故“人文”化人的使命,遠沒完成。

在大學普及人文的無奈之舉

大學應是人文氣氛最厚重的地方,但是,我們做得也並不好。大學課程的安排太細致了,專業分科也太繁瑣,而一旦要精簡課程,首先拿下的就是人文課。大學生的學業壓力很重,學外語要耗盡很多時間,計算機考級也很辛苦。總之,大學生們的頭腦在一天24小時內,考慮更多的是專業成績,關心更多的是證書。若稍微再有餘暇,他們隻會選擇放鬆和休息。

大學也滿腹怨言:憑什麼非得進了大學才開始進行普及性的人文教育?這實際上已經有點晚了。這些進入大學之前的青年,按理說應該完成了初級的普世價值觀的教育,他們進入大學後,更應該提升、鞏固、刷新已經接受的人文意識。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在高中能不能完成人文普及教育呢?不能,因為高考的壓力太大。再退回到中學說,還是不能,中考壓力也不小。那索性就退到小學吧,可小學裏又不能勝任此項任務——小學生的心智還未成熟。

但也不能據此就推卸掉人文教育的責任。事實上,一個孩子一出生就會成長在一種文化背景中,無論是在家裏、幼兒園,還是小學,他們都會迅速形成作為現代人的最初的那些普世價值觀,這包括對生命的尊重。譬如說,虐待小動物也是醜惡的行為。但若仔細想一想,多少中國人小的時候,會抓蜻蜓或蝴蝶,尤其是男孩子,會把它們的腳撕扯下來,想看看沒有腳的蜻蜓和沒有腳的蝴蝶是怎樣的。捉到一隻蜜蜂,每在它的脊背刺上細細的枝條,拿在手裏玩弄。那些昆蟲在他們看起來更像是種種無生命的玩具。這固然是好奇心驅使,但在西方,很少會有此類現象。當然,現在我們的國家,公園裏的這種情形也已經少多了。當小孩子剛剛懵懂懂事的時候,人文教育實際上就應該開始了。西方的人文教育與我們截然不同,更是與我們的官二代、富二代的家庭截然不同。杜魯門的外孫一直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才從課本上知道他的外祖父曾經是美國總統。他回家質問他的媽媽,你怎麼從來沒跟我講過外祖父是總統?媽媽跟他解釋,這沒什麼可講的,每一個美國人,隻要他對美國有一份責任感都可以去競選總統。——權力的本質是責任,這是我們最缺乏的人文意識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