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甘露寺(1 / 2)

明州南部有一寺廟名曰甘露,因其遍布甘露子而得名。是日天朗氣清,寺外香客絡繹不絕,三五成群沿著石砌而成的小路拾級而上。時值白露,卻仍舊驕陽似火不遜盛夏時節。頭頂雖烈日當空,路兩旁翠竹卻挺拔屹立。竹葉兒隨陣陣清風沙沙作響,偶得幾片竹葉三三兩兩翻著身子飄落,像是懷秋女兒家的思緒一般,捉摸不透又身不由己的隨秋風而去。一眾善男信女見這蒼翠欲滴的竹林搖晃婆娑遮去熾陽,猶如一簾幽夢懸掛於頭頂,霎時感覺掃來陣陣清涼。就連不住拭汗的千金小姐也樂得將帕子收了起來,攙著丫鬟老媽子繼續朝著山頭上的寺廟而去。說起這甘露寺香火旺盛那也是由來已久了。

民間傳聞布袋和尚在人間修行時曾踏足明州,見此地景色秀麗別致,名山寶地不勝枚舉,又是風水彙聚之地,不由便在此地多停留了數月。哪裏想得世間萬事豈容萬世圓滿,瞬息萬變對於天地而言也不過彈指一揮間。夏熱不退,一連高溫延續數月之久,滴雨未落,雨水不濟,河道幹涸,農田龜裂,萬物奄奄一息。偏倒是船遲又遇打頭風,不知何緣故,百姓家中紛紛報出風熱症狀。換做是平日倒也無需擔憂,又不是那疑難雜症非名醫仙草不能。然此一時彼一時,不說那河水幹涸無處汲水,各家院中井水倒也能勉強度日使用,隻盼得那龍王早早降了甘雨化解這一方水土火熱。然則多日缺水曝曬,草木早已飽受煎熬,活活被烈日炙烤而死。連那曆經百年的古木都僅含著最後一口氣聽天由命了,更別說那些治病救人的山間藥草還能安然無恙。眼看風熱凶猛折苦百姓,僅僅三日便一連奪去百條人命。上至古稀老人,可憐本該含飴弄孫安享晚年卻受了此等折磨。下至三歲幼童,不堪病痛折磨早早被收去了性命,苦得娘親哭瞎了雙眼,傷碎了心。

布袋和尚見民間如此悲愴不已,不禁念到:“阿彌陀佛。”沒想到如此風水寶地卻造此等劫難,善哉,善哉。苦思冥想該如何化解此方災難還得一片清明。此間小山廟乃是布袋和尚行走在明州之時落腳之處,離山下村莊僅有三四裏路,雖受熾熱影響卻仍舊保有一絲清涼,草木雖有所頹靡但依舊頑強植根於土中。苦思冥想之際布袋和尚望向寺院牆根樹下一邊草木,不禁眼前一亮。隻見一株白色紫斑甘露子縮在樹蔭下,植株嬌小煞是可愛,躲著烈陽不願被其曝曬。布袋和尚忽的福至心靈哈哈大笑,引得草木紛紛震動。不容多想,布袋和尚信手摘得這株甘露子塞入布袋之中,思忖半響,招來一團白雲便向東而去。片刻後布袋和尚乘雲懸於明州上空,鳥瞰明州,麵露不忍,輕歎一聲,大腹一收,便把布袋往空中一拋。隻見束口繩一鬆,一團團烏雲從袋口接連飛出,瞬間又化身百丈烏雲,電閃雷鳴,沒一刻便化為滴滴甘露落下凡間,眾生見此及時雨無不歡欣鼓舞笑逐顏開。又有布袋和尚掏出那株甘露子,隻見金光一閃,甘露子便被拋向了明州大地。隨後,布袋和尚扛起袋子,哈哈大笑兩聲,隨即又往南方遊曆而去。

百姓得萬擔甘霖獲千斤草藥,得以度過災險,自是對布袋和尚感激涕零。便自發修繕了山寺並塑造了布袋和尚金身於廟內,隨後請了知府大人提名為甘露寺,又在山寺周邊栽種甘露子以感念布袋和尚普度眾生之恩。此後多年,百姓每逢吉日便會前往甘露寺上香祈福,祈求太平,或有各家小姐不顧顛簸前來祈求姻緣,或有豐腴少婦攜相公前來求子,也有不少當地秀才前來祈求布袋和尚保佑其金榜題名。祈福之餘,不少百姓家都會樂意送自家孩子上山做個俗家弟子修行些時日,多則幾年少則幾月。一來是為了報答布袋和尚當年施雨布藥之恩,二來也是希望讓自家孩子能夠在此承受些布袋和尚當年的恩惠,盼得強身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