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的農耕部落變成了農耕國家,部落到國家的轉變意味著周人已經具備的一個政權最基本的基礎。
周人雖然是精打細算的農耕國家,但是這不意味著周人就沒有了欲望,而且他們不但有,還很宏大——將商取而代之。
但是最重要的問題來了,雙方的實力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以青銅技術為核心的商人對於打仗可是一點也不虛的,反而說商人是能征善戰的。
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政治、經濟,周人隻能算是大樹下的一顆小草,大樹就是商,而小草就是周。
不過周人也不是完全沒有勝算的,無論是多麼龐大的帝國,在時間的流逝中終究會逐漸衰落,而一個弱小的勢力也可以在暗處積蓄自己的力量。
周人是精打細算的,所以他們比較擅長一些長線投資,比如交朋友,也就是聯盟。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周人要做的就是和那些商的仇敵打好關係,比如羌族,這個羌族和商人是死敵。
因為商人是喜歡祭祀的,但是商人在祭祀的時候不但要獻上各種牲畜,還有活人,而活人一般是用羌族這樣的俘虜,這些俘虜都是在商人和羌族在戰爭中俘虜的。
而且遠交近攻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周人不但結交了羌族,還特意跑到了南方,包括在江漢平原建立了據點,據說東南吳國的開國君主是周文王的兩個伯父,他們去那裏是為了讓位給周文王的父親。
或者說,這兩個人最終的目的是斷了殷商的後路。
除了交好以外,周人也一步步地吞並周圍其他的小國,包括甘肅、山西、陝西的一些弱小的附屬國。
但是鑒於商人強大的勢力,周人的這些小動作隻能在偏遠的農村進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周人的力量已經延伸到了殷商的大門口。
但是周人占領的都是偏遠的農村,而那個時候城市的物質財富和人力資源都是城市證據了多數,而商人的很多精銳部隊也在城市裏。
農村包圍城市的計劃能成功嗎?
不一定,與後世不太一樣,商朝的城市化甚至比後世還要高,大部分的資源和人口都居住在城市裏,農村隻是占據的資源和人口與其相比還是大大不如的。
不過在這個時期,周文王做出了《周易》,不過誰也無法證實這本著作是不是出自周文王之手,但是同樣也無法證明不是出自文萬。
《周易》被後世稱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而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經部和傳部。
第一部分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典型象意的解釋和相應凶及的判斷,而後部分相傳據說是後來儒家的作品。
而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變”,世間萬物都是變化的,而且時時刻刻都處在變化的過程中,從未有一刻停息。
農村包圍城市是一個很好的戰略,不過這個戰略並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或許它的勝率比一半還少。
不過這或許也是天意,處在北方的東夷部落首先動手了,他們和周人都是對殷商不滿的,不過周人明顯比他們要聰明了許多、精打細算了許多。
因為周人早期的服軟和假裝臣服,對於蟄伏在身邊的周人殷商選擇了暫時放鬆,而他們首先要騰出手來對付東夷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