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讀史可以明智,知以往可以曉未來,。
那麼,什麼是曆史?
是中學發的一本本曆史教科書?
是我們看過的一部部古裝劇?
還是我們腦中似對非對的各種曆史常識?
是,也不是。
曆史是記憶,是誰的記憶?是一些意識形態相同之人的記憶。
比如今天,我說我是北京人,你說你是南京人,那我們就同為華夏子女。你是黃皮膚黑眼睛,我也是黃皮膚黑眼睛,同屬炎黃子孫,那我們互相就更有認同感了。
而且,我們都有相同的祖先,三皇五帝、秦皇漢武,夏商周、唐宋明等等,那都是我們老祖宗和他們所創立的諸多朝代,每每與外國友人談論曆史未嚐不酣暢淋漓,因為國外的曆史短啊!自豪!我們顯擺嘛!
美利堅,世界第一大國,全世界在前段時間就它說了算!但是細細發掘其發展曆史不過三四百年,有什麼可說的?華夏曆史上稍微一個長壽點的王朝都比他曆史悠久。
但這也沒什麼用,人家就是強!經濟、科技乃至軍事的全方位碾壓,你和人家談曆史,人家和你談經濟和民主,牛頭不對馬嘴嘛!
曆史悠久比較悠久的就是四大文明古國,然而除了古中國在前幾個世紀掙紮了一下之外,其他的基本都逐漸消失於曆史的長河,名存實亡。
其實說白了,文明曆史也就是一個歸屬感和認同感,每個華夏子女無論有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就算是目不識丁的人,他們也知道自己有不少的老祖宗和曆史人物。
例如孔子、孟子、老子,還有劉關張之類的,前者是儒家文化的熏陶,後者就是民間小說《三國演義》的洗禮。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古中國,這四個文明古國會在後文中詳細說明,這裏暫且不表。
回歸正題,曆史是什麼,我們很難給他一個準確的定義。前麵說了曆史對於個人的作用,那麼對於群體大眾,或者說是上層建築、統治者,曆史有什麼作用?
曆史的第一個作用可以在此進行一個廣義的描述,那就是增強一個區域意識形態相同之人的彼此認同感。
所謂的意識形態是一個哲學概念,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在這裏把它抽象成思想和價值觀比較容易理解。
金本位、官本位,這都是一直沿襲至今的價值觀。比如古代當官就是光門耀祖,這是那個時代最光榮的事情,這就是官本位。而現代社會評價一個人主流的標準就是你的身價,從幾百塊到幾百億,一個偌大的社會就這樣被分級。
貧窮、溫飽、小康、中產、“土豪”、富商、富可敵國。這就是金本位,前者是社會總體對官職趨之若鶩,後者是為金錢疲於奔命。當然這隻是一種大眾的觀點,不代表一個時代的所有人。
曆史的第二個作用就是供後繼統治者學習。
秦朝,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了全國的王朝,皇帝這個頭銜也是在這個時候才真正定下來。之前春秋戰國時期統治者雖然也有叫自己寡人的,但是他們大多被稱為大王。
皇帝這個稱號可比什麼大王霸氣多了,後來的統治者也都這麼覺得,所有就統一改成某某皇、某某帝。
雖說秦朝有著諸多曆史貢獻,諸如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等。但是秦朝同樣也是華夏曆史上不多的幾個短命王朝,從秦始皇開始不過二十多年,一個偌大的王朝就這樣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