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不會回頭的
世界上有許多運動是可以回頭的,單擺運動、彈簧運動、公路上的汽車、鐵路上的火車不都可以往複運動嗎。世界上有許多運動是不可以回頭的,時間的運動、江河的運動、熱運動是定向的,不可逆的,生物的進化也是不可逆的。
法國詩人哲學家奇內,他在1870年出版的《創造》一書中,闡明了一個思想:生物進化過程是不可逆的,自然是不會回頭的,它決不重做它所破壞的東西,它不會再看已經破壞的模型。在將來無數的新組合中,你們不可能看到兩次出現的同樣的人類、同樣的植物群係、同樣的動物群係。
古生物學家多洛根據掌握的大量化合證據,發展了內奇的思想,最終上升成為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的科學規律:“生物進化過程的不可逆規律”。
生物進化的規律是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複雜,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從魚類到兩棲類;爬行類再到鳥類和哺乳類。生物就這樣不斷進化。人是由古代的古猿發展而來的,人無論如何也變不回去。你也許會找出一個反例:魚類早在古生代的泥盆紀末期就演變出了陸生脊椎動物,可是現在的鯨不僅再度“恢複”了魚類的體型,四肢不是也就成“鰭”了嗎?其實,鯨作為哺乳動物,重新回到水城生活後,適應水生生活而形成了魚型的身體,但絕不是魚類。它們沒有鰓而用肺呼吸,它們的胸、腹鰭並不存在魚類的鰭條,而仍然保留著陸生脊椎動物的四肢骨骼。它們的生殖方式也與魚類不同。因此,鯨與魚本質是不同的。
有一種進化是減退的進化。人的盲腸、馬的側指在漸漸地退化,退化的器官絕不會再同以前一樣發達起來,完全消失了的器官也不會再度出現,已經絕滅的種類不可能重新產生,已經演變的物種不可能恢複到原始祖先的狀態,魚類、鳥類的祖先有牙齒,後來退化掉了,現代魚就不可能再長出牙齒。現代魚的硬嘴和一些鳥的硬喙雖然可以切碎食物,但卻不是過去的牙齒,而是後來演變成的角質片。
曆史是不能回頭的。封建社會在中國已經結束了,袁世凱非要走回頭路,要當皇帝,隻當了八十三天的短命皇帝便一命嗚呼了。張勳也不識時務,來了一個複辟,更釀造了一個大笑話,我國的改革開放是曆史的規律,社會的前進,人類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也是曆史的規律。順規律者呂,逆規律者亡,曆史的規律不可逆轉。
你能走出大森林嗎
從前有一個獵人,在大森林裏迷了路。當時又遇到陰天看不到太陽,他又沒有帶指南針。獵人在大森林裏轉來轉去,始終沒有走出森林。獵人又渴又累,隻好坐在一棵被風刮斷的樹幹上休息,眼睛盯著身邊的樹樁發愣。忽然獵人來了靈感,他立即拿出隨身帶的獵刀,削平樹樁,仔細觀察樹樁,很快判別出方向。沒有多久,獵人就走出森林回到家中。
你如果是那位獵人,你能走出大森林嗎?獵人看那樹樁幹嘛?原來樹樁上有年輪。
植物生長需要土壤、水、陽光。由於地球有四季的變化,植物在不同季節的生長速度不一樣。在北半球,秋天和冬天的天氣幹燥、寒冷,光照少,樹木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春天和夏天雨水多,氣溫高,陽光充足,樹木生長迅速。寒冷季節長成的木材顏色較深,通常稱為“秋材”或“晚材”。溫暖季節長成的木材顏色較淺,通常稱為“春材”或“早材”。從鋸開的樹幹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淺色的“春材”和深色的“秋材”形成一圈一圈的環。這些環就是樹木的年輪、年輪可能計算樹木的年齡。
年輪不但可以計算樹木的年齒,而且還可以指示方向。在地球的北半球,樹幹的南側由於陽光照射充足,因而生長得快。樹幹北側接受陽光少,生長緩慢。反應在年輪上,樹幹北側年輪窄而南側年輪寬,年輪不就是一個天然指南針嗎。
動物啟示錄
動物的許多行為是求生的本能,而對人類來說則是有意隻的行為,是一種生存的智慧了。
人常道“兔子不吃窩邊草”。窩邊草近在咫尺吃起來省勁,在家門口活動又無大的危險,兔子為什麼偏偏不吃窩邊草,舍近又求遠呢?窩邊草吃起來是省事,但吃光了以後,洞口便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滅頂之災也就隨之而來。
海星的身體由五個對稱腕組成,行動時以腕代足。若它的腕被石塊壓住或被敵害咬住時,它會自動折斷被壓住或被咬住的腕,“割”體逃生。一段時間後,缺損的腕會重新長出來。
壁虎也有類似的自衛行為。當它遇到敵害時,尾部能自動斷落,且斷落的部分還能跳動一些時候,吸引敵害注意,它自己則趁機逃之夭夭。它的尾巴過些時候也會再生出來。
人們從動物求生的本能悟出了一條哲理,舍棄也是智慧。下象棋有一種策略叫“舍卒保車”或“舍車保帥”,是說犧牲次要的,保住主要的,引伸為一種廣義的策略而被人們經常使用。所謂兵戰的謀略經典《三十六計》中,至少有四計與“舍棄”有關,一是“欲擒故縱”,二是“拋磚引玉”,三是“金蟬脫殼”,四是“苦肉計”。
“舍棄”是手段,“獲得”才是目的。舍棄的是眼前的、局部的、次要的、暫時的利益,而獲得的卻是長遠的、主要的、全局的利益。沒有失就沒有得,正確的舍棄是辯證思維之花結出的智慧之果。
利用老鼠做事
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絕對好的東西沒有,絕對壞的東西也沒有。人人喊打的老鼠,用辨證的思維分析,它也能為人類做些事情,而且有些事非它莫屬。
老鼠危害人類生活,人類想消滅老鼠,在長期人鼠之戰中,人類雖然不斷取得勝利,但老鼠的數量卻總是不見減少。這是因為老鼠有驚人的繁殖能力,老鼠出生後,隻需3個月生理就成熟,之後便生出10多隻小鼠,一年內,僅一對老鼠和它們的兒女們就能造出一千多隻後代,利用老鼠的這一生殖特征,又因為老鼠也是哺乳動物,所以老鼠是生物學、醫學研究中最好的實驗物。
老鼠控洞,晝伏夜出。它對地氣的異常變化特別敏感。有一天,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老鼠在白天紛紛出洞,招搖過市如入無人之境。當地科學家根據這種反常現象,成功地預報了該州的一次大地震,從而避免了大批生命財產的損失。
美國刑警人員利用老鼠小巧靈活、上竄下跳、嗅覺敏感等特點,把它們訓練成警鼠,在海關、飛機、火車及輪船上,它們憑它靈敏的嗅覺,鑽入警犬難以躋身的縫隙與角落,準確而及時地報警,使販毒者難逃法網。
美國研究人員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訓練老鼠偵察地雷。研究人員將一根電極,插入老鼠大腦的興奮中樞,當老鼠聞到“TNT”炸藥的異味時,它就立即興奮,跳動不止。根據這種現象,就可判斷地雷的位置,進而能夠準確地排雷。用老鼠排雷比工兵使用電磁排雷要安全、快速而簡便。在海灣戰爭中,美軍曾利用數萬隻排雷鼠,當美軍要向前推進時,他們就先放出一批帶電極的“老鼠部隊”。這些老鼠準確無誤地找到埋在沙漠中的地雷,而且與雷同歸於盡。當時,伊拉克方麵還以為美軍使用了“中子輻射引爆器”,而使雷區空炸的呢。在現代戰爭中,老鼠的優勢明顯。人們無法接近的目標,老鼠卻能偷襲。
人類不但利用老鼠的生理特性做事,而且也能從老鼠的生存智慧中得到啟示。鼠,在人們心中曆來沒有好印象。不僅見之便人人喊打,還常用鼠類的某些特性來發泄自己對同類的輕蔑。如賊眉鼠眼、鼠目寸光、膽小如氧、無名鼠輩等。但鼠能在大自然的變遷與人類的憎恨、剿殺下生存至今日,必然有獨特的生存本領與智慧。否則,在自然界動物不斷滅絕的趨勢下,它卻始終常盛不衰。不久前,法國科學家在裏昂召開了一次專門滅鼠的工作的學術會議。有科學家提出,老鼠是地球上除去人類和黑猩猩之外,最智慧最狡黠的哺乳動物。
有人總結了鼠的智慧:
鼠的智慧之一,表現在它有遠見。未到天寒,鼠便頻頻出動,忙碌起來、或到田地搜尋人們收獲後殘留的餘穀,或大膽出沒於人類的糧倉,以充實自己的小糧庫。待白雪漫地,天寒地凍之時,便躲在洞中,逍遙過冬。
鼠的智慧之二,表現在它善於鬥爭。用其與天敵作鬥爭的事全上證最有說服力:鼠最怕貓,鼠一見貓,明知惹不起,便求躲得起。或居洞不出,或撒腿便跑,以求免災。但難免也有躲不過,成為貓的俘虜的時候。但凡此時,鼠往往挺屍裝死,等貓喪失警惕時,再撒腿脫身。
鼠的智慧之三,表現在它絕少有魯莽之舉。老鼠總是行動詭密、隱蔽、選擇最安全的時機與場合出沒,以致於人類也認為它是最難對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