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有幾十年的眼光,就可以建立幾十年的事業;有千百年的眼光,就可以建立千百年的事業。要做立足現在、適應未來的領導工作,優秀的領導者還必須具備這樣一種品質,那就是他必須是一個有著淩雲的誌向,不俗的眼界,誌存高遠,信念堅定,高瞻遠矚,與時俱進的人,還要有對未來高度的預見性和應變能力,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1.要有大涵養才有大成功

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這便是大氣度、大涵養。在現代社會中,每個人的生活都緊張而忙碌,而作為一個領導者則更是如此,而具有大涵養,才會贏來大成功。

領導者必須具有一流的耐性,對人對事都應如此,即使追隨者有許多缺點,麻煩不斷,領導者也應克製,不論障礙與壓力有多大,仍要保持良好的修養,同時還應堅守自己的目標。

寬宏的度量,被稱為雅量。雅量是一種美德,為人們所稱道。而心胸狹窄的人,往往因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眼光短視而看不遠,成不了大器。寬容首先表現在對人的個性的接納,允許別人有與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需求,不要求別人和自己一樣,不對別人吹毛求疵,領導者要有一種寬容的心胸,有能欣賞別人特點的能力。

石勒是十六國時後趙的創建者。他出身卑下,幼時家境貧寒,為人傭耕,後又當過農奴、奴隸。因為天下大亂,又為窮困所迫做了強盜,以搶掠起家,後來竟擁有了十萬之眾的軍隊,便產生了圖謀天下的大誌。

他雖然一字不識,但為人謙虛,能聽進去讀書人的建議,如對張賓等謀臣,他言聽計從。而張賓也是很有謀略的,計不虛發,算無遺策,使石勒從隻知猛衝猛殺到能以智取勝。同時石勒心胸寬廣、性格豪爽,對待部下非常寬容友好,故將士皆能歸心,為他拚死效力,所以最終能夠統一北方。

建立後趙,登上皇位之後,石勒對昔日的仇敵能夠寬恕相待,團結起來以為己用。有一次,他回到故鄉,與鄉親父老們共餐對飲,閑聊到平生事跡,十分歡快。石勒在家時,跟李陽是鄰居,為了爭奪麻田,經常互相毆打。飲酒時石勒沒看見李陽,便問:“李陽乃是壯士,為什麼不來?”又說:“為麻田起衝突是布衣百姓之間的爭鬥,我現在擁有天下,怎麼會與百姓為仇呢?”於是派人去召喚李陽。李陽來到後,石勒與他舉杯共飲,撫著李陽的手臂笑著說:“我往日吃了你不少老拳,你也嚐盡了我的毒手,那都是過去的事了,也算是我倆的交情啊。”隨後賞賜給李陽一間住宅,任命他為參軍都尉。

為人君主者若能以雅量對待下屬,則天下必能歸心,朝政定能昌盛。對石勒來說,難能可貴的是手握生殺大權之後能夠原諒原來的仇敵,更能容忍別人的無意冒犯。像這樣的人,必能達到人生所能實現的頂峰。因此,作為一名領導者培養自己有容人的雅量是非常重要的。

宋太宗時,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的孔守正官拜殿前都虞侯。一天,他和同為武將的王榮在北陪園侍奉太宗酒宴。

由於都是豪爽之人,兩個人在酒宴上推杯換盞,大聲談論戰場上的英雄之舉。不一會兒,孔守正就喝得酩酊大醉,就和王榮在皇帝麵前爭論起守邊的功勞來。兩個人越吵越氣憤,臉紅脖子粗,甚至忽略了在場的太宗,完全失去了下臣的禮節。侍臣奏請太宗將二人抓起來送吏部去治罪,太宗不同意,隻是讓人送二人回家。

第二天,二人酒醒後,一齊到大殿向太宗請罪,太宗說:“朕也喝醉了,記不得有這些事。”二人感激涕零,發誓更加努力地堅守職位,誓死效命。百官也特別佩服感念太宗的寬容。

身為天子,太宗麵對兩個大臣酒醉之後在自己麵前爭功的事情,必會有一些嫌惡,但是在他們醒後請罪之時托辭說自己也醉了,既沒有丟失朝廷的體麵,又讓孔守正他們知道警醒,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作為君主,擁有四方,要駕馭群臣,沒有過人的度量是不可能做到舒心,做成功的。現今為領導者擔當著權衡大局的責任,也應該培養這樣的胸懷,才能使眾心歸一。

常言道:“宰相肚裏能撐船。”作為領導者,必當有超人的胸懷,能夠容人,與上下和諧相處,否則難以長久。這是一種做人的修養,也是為官處世的藝術。一個古人尚且有如此的胸懷,而作為當代社會的領導者來說,更應當培養自己那種像大海般廣闊的胸懷。

我們必須得承認這樣一個觀點:魅力、影響力、感召力遠勝過權力。任何一位成功的管理者,無一例外都具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吸引著員工,激發他們的工作意願。因此,與其做一位實權在手的管理者,倒不如做一位渾身散發無窮魅力的管理者。

管理者個人的魅力或影響力,會比職位和薪水、獎金更吸引員工,這才是真正促使人才發揮最大潛力,實現計劃、目標的關鍵所在,它可以幫助你完成許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是領導者必須要明白的道理。

2.比別人更具有遠見卓識

我們先看詞典上的解釋:遠見,遠大的眼光,卓識,卓越的見解。具有遠見卓識,就是指領導者要具有比一般人更遠大的眼光,更卓越的見解。也就是見事於無萌,見人所未見。真正傑出的領導者必須具備遠見卓識的智慧和能力。

美國第37位總統尼克鬆說過:“成功的領導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戰鬥。什麼時候應該退卻,什麼時候應當強硬,什麼時候應當妥協,什麼時候必須大膽講話,什麼時候需要緘默不語。”能想常人所未想,見常人所未見,是領導才能和領導智慧的重要表現。

劉邦入關後,在張良的勸諫下,封存秦朝官寶、府庫、財物,還軍灞上,以待項羽等各路起義軍。在此期間,劉邦實施了一係列極有遠見的政治措施。劉邦召集諸縣父老豪傑,對他們宣告說:“父老們,你們在苛酷的秦法之下生活,痛苦很久了。秦法規定,如果人民有誹謗朝廷的,就滅族;人民有相聚談話的,就是棄市死罪。我,和諸侯有約,先入關的,就為關中之王。現在我是關中之王,今天我要和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償命;傷人者判罪;偷竊者判罪。此外一切秦法,全部廢除。官吏都在原來的位置上任職。”秦國人聽了約法三章大喜,爭先將牛羊酒食獻給劉邦的軍士。劉邦謙讓不肯接受所獻食物,民眾們更為喜悅。

這些安民措施,為劉邦爭得了民心。對於他日後經營關中,並以此做根據地與項羽爭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上聞名的美國克萊斯勒汽車公司,是僅次於通用和福特兩家汽車公司的大型企業,該公司生產的汽車,在技術質量上一向是享有很高聲望的。然而,在1979年前9個月中,該公司卻出乎意料地虧損了7億美元。

失敗的原因究竟何在呢?經過分析,原來就在於企業的領導者在經營決策上缺乏遠見卓識。1973年,當世界上出現了石油危機,嚴重衝擊了依賴石油的汽車製造業時,通用和福特兩家汽車公司的領導者,都富有遠見地改變經營方針,讓企業開始設計和製造耗油量少的小型汽車,唯獨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領導者,對未來的汽車銷售形勢缺乏預見,仍然成批生產耗油量大的大型汽車。結果,當1978年世界再出現石油危機時,該公司生產的大型汽車,質量再好,也隻能存貨堆積,無人問津,企業瀕臨破產的邊緣。由此可見,遠見卓識在領導人的決策中起著多麼重要的作用。

讓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例子。1990年3月,美國交通部的一名資深研究員菲希爾,正在參加由聯邦公路管理機構發起的全國性的研討會。這次研討會被稱作“流動的2000年”,此次會議要集中討論通過飛速發展的電子學和通訊技術來改善公路運輸的問題。

研討會幾乎完全集中於方法,即先進的信息技術能夠改善私人汽車運輸。但是,菲希爾認為,更多地使用私人汽車,不管技術上有多先進,私人汽車都會增加汙染,不斷消耗能量資源,並且會引起更多的公

路堵塞。他認為:擬議中的“流動的2000年”這一會議主題必須包括另外一項工作,即改善公共運輸,增加各種公共汽車設計方案的選擇。

菲希爾回到華盛頓,他讓機構的主管布賴恩?克萊默確信:自己的看法是值得支持的。5月份,在檢查“流動的2000年”計劃執行情況的全國性會議上,菲希爾讓克萊默製定計劃,把公共運輸列入“流動的2000年”議事日程中,並獲得一致的支持。由於這次高級會談,美國智能型機動車公路協會( IVHS)成立了。在克萊默支持的基礎上,菲希爾說服了主要領導者,在IVHS中增設了一個新的委員會,即先進公共運輸係統委員會。公共運輸係統現在已完成納入全國IVHS計劃中的主幹項目。

優秀領導者的思想注重於分辨更深層次的秩序和機會,而其他人卻隻觀察到混亂而認識不到新的選擇事例。

優秀領導者們知道,預見某物就產生該物。朗?菲希爾預見到對公共運輸作為聯邦改善運輸計劃的一部分的需要,結果是,先進的公共交通係統就產生了。

見識方麵的坐井觀天、因循守舊、優柔寡斷、模棱兩可,往往會導致領導工作坐失良機,甚至失敗。這一點不僅對一些小企業如此,就是對那些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大型企業同樣也是如此。

有幾十年的眼光,就可以建立幾十年的事業;有千百年的眼光,就可以建立千百年的事業。隻爭一時之得失,隻料一時之成敗,逞強好勝於一地,作威作福於一方,不是遠見卓識、功德圓滿,它隻能禍害自己,貽害後代。

3.領導者要適應未來挑戰

滿足於現狀、貪圖於安逸毫無疑問是一種夜郎自大的封閉心理。世界的發展和變化可謂是瞬息萬變,領導者又怎能以不變應萬變呢?

在現代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當中,領導者需要通過明確的目標來指導工作,領導者應該是公眾和組織的模範,領導者還應該是不同力量的平衡者。他熱愛他的下屬或員工及他們形形色色的特點,顯示出內心的自信和鎮靜,並且在作必要的艱難決策時不會退縮。由於領導者能給組織和員工帶來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因而能夠受到一致的讚賞。因此在組織的文化氛圍下,員工們能夠自願地跟隨領導者,就不僅僅是因為她或他是老板了,因為他已經外化成了大家的精神的領袖與支柱。

作為現代的新型領導者,為了適應未來的挑戰,就必須具備這樣一種意識:必須認識到,組織內不能隻僅僅依靠那些具有老式的命令結構。在今天,就連最好的軍事化組織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我們正處在的時代要求領導者,在我們承擔任務並行使職責時,他不能是僅僅作為顧問、向導或拉拉隊隊長。這並不是說領導者的職責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變化的隻是當授予員工一些權利時,員工能為組織完成的工作比命令他們做什麼時要多得多。

是不是每一個領導者都要具備這些品質呢?隻要我們稍加留意一些常被人們提及的、有著優秀品牌的公司或團隊,就會發現我們與這些公司或團隊的領導人相比,即使我們具有了這些品質,差距仍然是很大的。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克萊斯勒”汽車公司一蹶不振,艾科卡接下領導重任。艾科卡發現公司的財務狀況非常糟糕,完全看不出來有複蘇的希望,前途似乎一片黑暗。不過,艾科卡出人意外地承認自己迫不及待要接受挑戰。艾科卡堅信,他能讓奄奄一息的克萊斯勒東山再起,重新登上世界一流汽車公司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