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頭痛
1.一般頭痛
益母草30克,夏枯草20克,鉤藤20克,桑葉20克,將藥物煎服,每日3次。
夏枯草30克,芭蕉根20克,川牛膝12克,生大黃12克,將藥物煎服,每日3次。
鮮蘿卜60克,菊花30克,牛蒡子20克,瓜蔞20克,將藥物煎服,每日數次。
薄荷葉20克,雄黃2克,白芷6克,細辛6克。將藥物搗爛,調入麵粉,外敷於太陽穴、印堂穴、大椎穴等。
野菊花60克,荷葉12克,竹葉心20克。將藥物煎後取汁,調入蘿卜汁12克,蜂蜜適量衝服,每日3次。
天麻15克,白芷30克,延胡索30克,菊花30克。伴惡寒者菊花減至10克;發熱、咽痛、口苦者減白芷為10克。每日1劑,水煎2次服。一般服3~10劑。
僵蠶粉,每次服6~9克,溫開水送服,立可止痛。
龍眼殼15克左右煮水,病發時飲用,可治心虛頭暈、頭痛,有祛風明目功效。
把幾個鮮櫻桃搗爛放在額頭上敷20分鍾,頭痛會明顯緩解。
蓖麻仁、乳香等份共搗爛,製成餅狀,兩側疼痛者貼太陽穴,前額痛甚者貼印堂。三叉神經痛貼相關腧穴亦有顯著療效。
豬腦用水洗淨,剔去紅絲;雞蛋2個,打破,和豬腦一起壓碎,放豬油2匙,快火炒成丸,起鍋時放入醬油。隔天吃1次,連吃2個星期,即可痊愈,切忌不可放香料和鹽,如不喜歡油,則豬油可少放。
吳茱萸9克,黨參15克,生薑5片,紅棗9枚,每日1劑,分兩次煎服,連服1周後,頭痛消。
2.頑固性頭痛
黨參、赤芍、白芍、紅花、炙甘草各10克,雲苓、澤瀉各20克,豬苓、白術各15克,桂枝12克,丹參15克。隨症加減,每日1劑水煎服;1周為1個療程。
川芎10克,全蠍3克(衝服),秦艽20克,白芷、丹參、木瓜、白芍各15克,大棗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劑,6劑為1個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
山羊腦1具,川芎、槁本、蔓荊子各10克。水煎至羊腦熟,調白糖適量食之,每日1劑,連服10餘劑。
3.慢性頭痛
涼開水1杯,加檸檬汁少許,蘇打半匙,口服。
楊梅25克,薄荷5克,綠茶10克,以文火煎湯,代茶飲,每日3次。連服半個月,效顯。
何首烏20克,枸杞25克,菊花10克,加水適量,文火煎半小時即可;然後去渣留汁,每日2~3次,10天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即可治愈。
4.血虛頭痛
其症常伴麵色白、頭昏目花、舌質淡、脈細弱等。當以養血為主,可用當歸18克、川芎9克、細辛3克,水煎服。
鹿銜草30克,老鸛草30克,日頭12克,槁本1克。將藥物煎服,每日3次。
枸杞根30克,金櫻根20克,刀豆根20克,紅棗8克。將藥物煎後,調入蜂蜜衝服,每日3次。
玉竹20克,白菊花12克,鹿銜草12克,川芎10克。將藥物煎服,每日數次。
菊花60克,荊芥穗60克,石菖蒲30克,香附12克,黃麻60克。將藥物焙幹,做成藥物枕頭。
5.血瘀頭痛
槁本、蓽茇、川芎、製蒼術、廣木香各9克,參三七6克,丹參、煨五靈脂各12克,夜交藤、浮小麥各30克,炙甘草3克,每日1劑,水煎服,約服10劑即可治愈。
其症狀是痛如針刺、痛有定處、舌有瘀點。當以活血化瘀治之。用以當歸尾15克、川芎12克、赤芍12克、全蠍3克。水煎分2次服。
路路通20克,荷葉12克,鉤藤20克,薄荷12克(後下)。水煎服,每日數次。
白芷14克,白芍12克,白果肉6克,白頭翁12克。將藥物煎服,每日3次。
青蒿子20克,蒼耳子20克,雄黃12克,薄荷12克。將藥物搗爛加熱,外敷於太陽穴或痛處。
烏梅肉30克,香附子20克,川芎12克,茶葉6克。將藥物煎後,調入蜂蜜衝服,每日數次。
6.風濕頭痛
羌活、獨活、槁本、防風、川芎、蔓荊子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功用:祛風除濕,解表止渴,治療感冒頭痛、風濕性關節炎、神經性頭痛。
其症常伴頭重、肢體困重、胸悶脘脹、食少便溏、苔白厚、脈濡緩等。應以祛風除濕,可用白蔻仁4.5克、羌活15克、蘇葉12克、生薑9克,水煎分2次溫服,數日即效。
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脘悶納呆,不思飲食,苔白膩,脈濡。治宜祛風除濕,方用羌活勝濕湯:羌活18克,獨活15克,槁本15克,防風15克,川芎15克,蔓荊子15克,桂枝12克,砂仁12克,澤瀉15克,薏苡仁30克。每日1劑,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