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娛樂篇(二)(2 / 3)

笛膜應選較嫩、較細、膜紋均勻和較透明的為好。但不可太嫩,以免在吹強音或髙音時易破裂。

貼笛膜前,可把笛膜揉出小皺紋,紋路和笛膜本身的紋路垂直,然後展開。

貼笛膜時,先用水把孔周圍弄濕,用桃膠在膜孔來回擦勻(不要把桃膠擦在膜孔內壁的周圍、然後貼膜,貼時要留出四五條皺紋。貼好後須等膠水幹了才能吹。

知笛膜不要貼得太緊或太鬆。太緊聲音發悶,吹起來也費勁;太鬆聲音發散,不易吹出高音和吐音,甚至吹不出聲音。

笛膜很薄,怕水,應注意保存。貼膜時手應保持幹淨和幹

怎樣拉小提琴?

小提琴由琴頭、琴頸、琴腹(麵抿、背板、邊板)、係弦板、尾等部件組成。存放時,應注意防潮、防曬、防熱、防壓,保持清潔。練完琴後,應用軟布將琴麵的鬆香和弦上的汗漬擦淨,弓子的馬尾放鬆。小提琴的琴弓是獨立部件。

怎樣掌握迪斯科的基本動作?

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它的誕生先於音樂和語言。迪斯科就是從勞動中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強烈節奏感的舞蹈。

轉動頭部。雙腳並攏,身體直立,放鬆,向前看。頭向右轉,回來,再向左轉。隻動頭部,不要前後動。頭部傾斜。把頭向右擺;好像要用耳朵碰肩膀。垂頭運動。向前垂頭,下頦朝胸,然後抬頭再後仰。這個動作需要用力。知頭部擺動。頭向下垂碰胸,然後再向左(或右)用力擺頭。這一運動軌跡在空中形成弧形。

頭部旋轉。在一次旋轉中,身體做分解動作的部位在空中劃困。頭部先向前垂,緩緩向右、向後、向左、向前。

下頦伸展。頭部伸直,下巴向前直伸,肩部不動,與地平行。肩部分解動作。肩部關節能做多種動作,如抖肩:雙肩同時抬向耳部,用力垂下;擺肩:抬右肩時左肩垂下,雙肩交替動作;旋肩:利用雙肩做後仰動作,就像遊泳時做仰泳動作。

手臂分解動作。①後拉:把雙腕放在胸前呈X狀,雙手攥拳;做動作時,手臂要伸展,不再交叉,雙臂不要伸得平直,做伸直、交叉,再伸直再交叉動作。②前臂擺動:抬起雙肘使雙臂上部與地平行,讓前臂自然下垂,放鬆。以肘為支點,前後擺動前臂。③手臂推伸:右臂向上推,曲腕做遮擋陽光的動作,手掌推向想象的屋頂。

腕部分解動作。①旋腕:手指伸直,手腕做簡單的旋轉。②伸張手指:先攥拳,然後十指快速全張。③招手:從小指到食指逐一勾向掌心。軀幹及腰部動作。①直立,雙手插腰,上身向右(向左)猛擺。②雙手插腰,腿直立,前(後)傾。③自腰轉動上身,成圓柱狀。④手心翻向上,收向胸部,直到雙手指尖相觸,盡力扭轉身體。

臀部動作。身體直立,使勁向右(左)扭動臀部,也可向前(後)送臀。

將一黑色別針固定在藍色手帕邊緣上,讓它突出厘米左右。向觀眾出示紅色氣球,其頸部朝內,使觀眾看到它膨脹的另一端。用手帕擦紅氣球,讓針尖刺破這個紅色氣球。由於爆炸的外向效果,使裏麵的氣球由於兩球之間的空氣間隙而未受破損。紅色氣球的碎片攏在藍氣球後麵,觀眾看到的自然是藍色氣球了。用手帕去擦,實際是掩護別針刺紅氣球。

怎樣用筆?

用筆,是指將全身之力由臂到腕注到筆端,使筆鋒在紙上有節奏的運行。要想用筆得心應手,應該注意掌握正確的用筆方法。什麼是正確的用筆方法?要有上下提按動作,用以表現輕重粗細。要有運行的快慢動作,用以表現有韻律節奏感。

要有曲折的微動,用以表現動勢感。筆鋒運行時,仿佛有著吸引力,筆鋒向前行,紙在往回吸,用以表現筆畫的沉實。

中鋒用筆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法,用以表現筆畫的立體感。在學會中鋒用筆的基礎上運用側鋒,兩者互相配合並運用得法,可發揮中鋒取筋骨、側鋒取勢取險的作用。

以送筆為主,不用或少用拖筆,使力到盡處。送筆,筆頭在前,筆杆在後,推著筆頭前進,點畫沉實飽滿;拖筆,筆杆在前拖著筆頭行筆,筆畫容易虛。主筆的表現多取送筆,牽絲的表現多取拖筆,這兩種方法與提、按、轉、折、頓、挫、回、搭等相配合,靈活運用效果就會更好。

方筆、圓筆兼用。方筆為外拓法,隸書、魏碑和唐楷中的歐(陽詢)、柳(公權)等家多取此法,方筆顯得多骨;圓筆為內壓法,篆書和唐楷中的顏(真卿)書,多取此法,圓筆顯得豐筋。隻有方圓兼備,才能達到有骨、有筋、有血、有肉,剛柔相濟如“棉裏裹鐵”的藝術境界。

筆畫取像於物,與結構相配合,表現所書內容的意境和字的性格。

筆墨當隨時代。在繼承傳統用筆的基礎上,要敢於創新。創新,就要具備多方麵的淵博知識,要從繪畫、音樂、舞蹈等姊妹藝術和現實生活中吸取營養;要認真學習研究古人的用筆方法,通過刻苦的臨池實踐,寫出“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筆畫來。

什麼叫筆鋒?

筆毫的尖鋒叫筆鋒。字的鋒芒也叫筆鋒。運筆之時,將筆之鋒尖保持在宇的點畫中心者,叫中鋒;藏在點畫中間而不出角者,叫藏鋒;尖落筆寫成的筆畫,叫露鋒;斜落筆寫成的叫側鋒,也屬於露鋒;落筆時筆鋒先逆行,然後再轉回行筆,叫逆鋒;收筆時筆鋒向回轉(往回帶下筆),叫回鋒;行筆轉折的地方,叫折鋒。

清朝的周星蓮在《臨池管見》裏是這樣講述筆鋒的:“能將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

怎樣篆刻?

篆刻,俗稱刻圖章。通常備一把刀、數方石章,毛筆、墨硯、宣紙、印泥,篆字工具書,印稿作品參考書等,即可學習篆刻了。刻印材料有多種,其中石章最為經濟實用,因其質地脆爽,容易掌握,且能體現刀法、章法的神采。人印字體,一般有大篆、小篆、漢篆、隸書、楷書和魏碑、行書等。印麵形狀有圓、方、橢圓、長方、偏方、葫蘆形、不規則形等。白地紅字印,是印文刻成凸狀的叫陽文印;紅地白字印,是印文刻成凹狀的稱陰文印。紅白文相間的,叫做陰陽文。

考慮章法,往往與書寫印稿同行。過去是寫好幾個印稿,從中選出最佳方案,並做到明了哪處應照稿刻,哪處該作小改動,以便下刀時心中有數。現在是將石章在宣紙上壓出幾個印麵多寫幾個印稿,從中選出最佳稿,反置在印麵上,用清水滴濕均勻,再襯上二三層吸水紙片,以手指甲磨壓周到,揭去紙稿,印麵即留有落墨痕跡,如有字跡欠清晰,可用毛筆修補反字,加深濃度,然後奏刀鐫刻。

刻印刀法,前人有用刀十三法之說,其實不外乎“衝刀”與“切刀”兩大類。用刀角直人,迎著線條不停地向前刻去的為“衝刀法”;用刀角刻人,刀刃切下,一起一伏,連續切刻的為“切刀法”。運刀又有雙刀、單刀之分。“雙刀”即一根線條從兩側進刀,須兩次刻成,白文從線畫內兩側進刀,刻去線條墨路;朱文從線畫外兩側進刀,留出線條墨跡。“單刀”即一根線條隻從某一側進刀刻成,從筆畫一端刻到另一端後不複刀。它隻適用於仿鑿印的白文印。印麵刻好後,可在印的左側(第一麵)或頂端刻上款識,何時刻、為何刻等。

怎樣欣賞中國古代人物畫?

中國畫講究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詩、書、畫、印相映成趣。中國畫按手法可分為工筆、寫意兩種,按門類可分為山水、人物、花鳥三大類。

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範圍,主要是宗教、曆史與現實(指該朝代的社會現實)人物。因此要有一定的曆史知識,對畫中表現的人物時代特點、個人經曆、性格、氣質、裝束等,都要有個大概的了解,才能評價畫得成功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