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出生後的24~36小時,吃奶的積極性可能不會很高,吃奶的時間也較短,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一段時間後這個問題仍然存在,就需要引起重視了。呼吸困難是導致嬰兒拒奶的最常見原因,寶寶吸奶的時候乳房可能貼得過緊,使其呼吸不順。如果是這樣,隻需將乳暈以上的部分輕輕地移開寶寶的臉龐即可。如果寶寶出現了鼻塞的情況,則需讓醫生開一些滴液清理鼻道分泌物。
初次喂奶的時間如有延遲,寶寶拒奶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這時你更需要有些耐心和毅力。如果寶寶拒奶,醫生會建議你將乳汁擠出用奶瓶喂養寶寶,直到他完全接受哺乳喂養為止。醫生一般不建議使用配方奶粉代替,因為這樣有可能使媽媽放棄母乳喂養。將乳汁擠入奶瓶喂養是一種不錯的替代方法。
喂奶時寶寶睡著了怎麼辦
如果寶寶在出生後的前幾天對吸奶沒有太大興趣,隻需確保他在喂養中攝取足量的乳汁即可。如果寶寶在吸奶時睡著了,就意味著他的身心都得到了滿足。但因為早產兒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因此你需要定時叫醒他並給他喂奶。如果你的寶寶在喂奶過程中睡著了,半小時後輕輕喚醒他,再繼續喂奶,寶寶餓了自然會吃奶的。
夜間喂養寶寶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寶寶在夜間對於母乳的需求,在其一天所需營養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即使是10個月大的寶寶,也有25%的母乳是在夜間進食的。在晚上,媽媽體內泌乳素的產生量是白天的50倍。所以,夜間喂養寶寶是件辛苦而又非常必要的事情。
夜間哺乳有較大的好處,可以使母體內有鎮靜作用的激素水平提高,從而有助於睡眠,寶寶對乳頭的吮吸和刺激,會使母體產生更多的乳汁。
(1)不要讓寶寶整夜含著奶頭:寶寶半夜醒了,吵得家裏不得安寧,媽媽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把奶頭送進寶寶嘴裏。或者為了一夜太平,媽媽幹脆讓寶寶整夜都含著奶頭,隻要餓了,自然會吸,這樣就一勞永逸了。自以為聰明的做法,卻不知犯了大錯誤。
含著奶頭睡覺,一方麵會養成寶寶不良的吃奶習慣,不僅不利於其對營養的消化吸收,還會影響睡眠。另一方麵可能在媽媽熟睡翻身的時候,乳房蓋住寶寶的鼻子,導致寶寶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此外,寶寶整夜含著乳頭還容易使乳頭皸裂。
(2)夜間喂奶謹防寶寶著涼:夜間給寶寶喂奶,很容易感冒,很多媽媽都擔心這個問題。所以,在給寶寶喂奶前,記得把窗戶關好,並用條較厚的毛毯把寶寶裹好。
(3)夜間按需喂養寶寶:很多媽媽有按時喂養寶寶的習慣,嚴格依照時間。這樣大可不必,尤其是夜間。如果到了喂奶的時間,寶寶仍熟睡未醒,可以延長喂奶的時間間隔,早產兒除外。待寶寶醒來時,判斷其確實餓了再喂奶,這樣可以保證寶寶的睡眠。
(4)隨寶寶長大,逐漸調整夜間哺乳的次數:寶寶吃奶是有習慣的,而且這種習慣很難改。所以,媽媽早期就要逐漸使寶寶適應夜間不吃奶的習慣。3個月大的寶寶,應該會睡一整夜了。可在白天多喂寶寶幾次來幫助建立在白天吃奶的習慣。假如寶寶白天小睡超過3小時,就喚醒他,建立起睡眠規律。
夜間起來喂寶寶,燈光要暗,同時將互動減到最低程度。盡量不要刺激寶寶,安靜地給他換尿布,喂他,然後放他上床睡覺。這樣既能保證母子充足的睡眠,也能逐漸改變寶寶夜間吃奶的習慣。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吃飽了?
孩子有想吃奶的表示,隨後含住乳房用力吸奶並有吞咽聲,經5~10分鍾吸吮,就不大用力吸奶甚至銜著奶頭玩,隨後鬆開奶頭安靜入睡,這代表孩子吃飽了。
出生10天以後,每周增重最少125克,或滿月時體重比出生時最少增加600克。以後每月的增值可依據以下公式推算出來:
0~6個月的嬰兒體重(千克)=出生體重+(月齡+1)×0.9
7~12個月的嬰兒體重(千克)=7.01+月齡×0.29
媽媽用以上公式測定寶寶的體重,就可以知道孩子是否正常生長,從而間接判斷出喂養孩子是否得法。
母乳量短暫不足怎麼辦?
有以下現象可初步判定母乳量不足:出生5天後乳房還擠不出乳汁,在喂奶前乳母不覺奶脹,嬰兒剛吃奶時無急迫吞咽聲,喂奶後乳頭不變軟。每天喂養次數不少但嬰兒仍用力吸吮、持續時間長甚至超過半小時。嬰兒排尿次數減少、大便次數減少。嬰兒體重增加不理想,生後10天尚未恢複出生時體重,滿月後體重未達到參考值下限。
此時,媽媽應加強營養,改善飲食,促進乳汁分泌。促進乳汁分泌的方法需要結合具體病因有的放矢,下列幾項可供參考:
(1)產後缺乳是由於乳房發育不良或乳房損傷所致者,藥物治療常常難以奏效,須改為人工喂養。
(2)中醫藥對產後缺乳的治療經驗豐富,療效顯著,但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精神調攝,增加營養並采用合理的哺乳方法都是很重要的。
(3)產婦在產後應保持生活規律,睡眠充足。
(4)充分合理的營養,多食豬蹄、鯽魚、雞湯、排骨湯、水果等食品,避免過分油膩食物。
(5)養成良好的哺乳習慣,及早開乳,定時哺乳,一側乳房吸空後再改為另一側。若乳汁未吸空,或哺乳後仍感乳漲者,應將多餘的乳汁擠出或用吸奶器吸出。
(6)發現乳汁較少,應及時治療,一般在產後兩周內治療效果較好。時間過長,乳腺腺體上皮細胞萎縮,再用藥往往療效不佳。
針灸可以催奶嗎?
中醫認為,氣血虛弱以致乳汁化源之不足,或情誌抑鬱致肝氣不舒影響乳汁生成,是導致乳汁缺乏的主要因素。產後缺乳西醫沒有好的治療方法,食療有一定的效果。針灸治療缺乳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曆代均有載述。現代研究表明,針刺可以顯著促進腦垂體泌乳素的釋放,促進乳汁分泌。
針灸治療以補益氣血為主,疏肝理氣為輔。首先選用太衝穴疏肝解鬱,足三裏穴補益氣血,以疏通氣機,和暢血脈。再配合通乳效果較好的乳根穴、膻中穴、少澤穴疏通經絡,膻中穴為氣之會穴,性善調氣,開胸間之結氣,助乳根穴催乳之功效,少澤穴為催乳特效穴,能通經絡、化乳生乳。
乳母用藥對寶寶有影響嗎?
由於可能存在的各種情況,有時乳母需要用藥。不管是中藥還是西藥,吸收入人體後都會隨血液循環到達乳腺並隨乳汁排出,因而乳汁中或多或少會含有藥物成分,對於一個新生兒來說,這些都是非生理物質,而且含量大時將對嬰兒產生不良作用甚至會發生中毒反應。因此,在服用藥品時應注意藥品對嬰兒的影響,哺乳期用藥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母乳喂養中易犯錯誤有哪些
(1)方法不當,無乳可哺。早接觸、早吸吮、早哺乳,這是成功建立母乳喂養的基礎,寶寶生下來半個小時之內就要吸吮母乳,此時,雖然母乳較少或根本沒有,也要讓寶寶吸,讓他熟悉媽媽的乳房。如果先讓孩子用奶瓶喝奶,就會形成“奶頭錯覺”,同時造成新媽媽乳頭沒有受到足夠的刺激而不產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寶寶多吸吮,刺激母親大腦神經中樞,促進母親體內泌乳素的產生,增加泌乳。
(2)定時喂奶,不能滿足需要。有些媽媽在生產前後做了許多功課,依照書上所講,要每隔2~4小時喂寶寶一次,可到時間了寶寶卻還要睡覺,要不要弄醒他呢?最正確的觀點是:按需哺乳。隻要孩子想吃就喂,滿足需要。不要按間隔時間定時喂奶,這樣更適應孩子的生理需要。孩子多吸吮,可以使奶量越來越多。
(3)身體小恙就中斷哺乳。如果隻是輕微的小感冒,沒有必要斷奶,因為感冒病毒一般不會通過乳汁傳給寶寶,一般緩解感冒症狀的藥物不會對母乳喂養的寶寶產生不良影響,吃一般的抗感冒藥也不會影響母乳的分泌。哺乳時應該戴上口罩,並注意認真洗手。
(4)寶寶哭鬧就喂奶。寶寶稍稍哭鬧,就認為是奶水不夠,立即添加牛奶。正常情況下,寶寶半歲之前應當純母乳喂養。但是孩子到底吃了多少母乳、是不是吃得飽,媽媽由於不能獲得直觀數據而顯得著急。其實,想知道寶寶有沒有吃飽,隻要看看寶寶在下一餐前有否排尿就知道了。正常情況下,寶寶一天能有6~8次小便,就說明媽媽的奶量是足夠的。
新生兒的生理特點有哪些?
(1)外貌。頭約為身體的1/4,頭發分條清楚,耳部軟骨發育好,能保持直立位置。胸廓呈桶狀,相對狹窄,乳腺可按及結節,乳頭明顯可見。腹部稍膨隆,但一般不超過胸廓高度。指甲超過指端,足蹠有較多較深紋理。男嬰睾丸已降入陰囊,女嬰大陰唇已遮蓋小陰唇。
(2)體態。新生兒神經係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媽媽們會發現,新生兒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新生兒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媽媽會認為新生兒受了驚嚇,其實這是新生兒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
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著抱新生兒,必須用手把新生兒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新生兒溢乳的有效方法。
(3)皮膚。皮膚角化層較薄,表麵缺乏溶菌素,皮下血管豐富,汗腺分泌旺盛,汗多,大小便次數多,尤其母乳喂養的寶寶大便次數多,如果不經常洗澡護膚,這些有害的代謝產物就會不斷刺激皮膚,特別是頸部、耳後、腋下、腹股溝、臀部等皮膚褶皺處,很容易發生皮膚潰爛或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