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追尋那些如煙的往事(1 / 1)

太極拳是“國粹”之一。可是,今天的太極拳在人們的印象中,幾乎就是老年健身操的代名詞。每當看到清晨街頭和大學體育課上普及太極拳的人們,以及舞台上將太極拳當作花樣體操表演的演員,總讓人不由得想起晚清民國的太極老輩們。

今天似乎是一個“大師”泛濫而不再需要大師的時代,具體的“人”都被“物”掩蓋了,“技藝”被表述成貌似“科學”的東西,而變得索然無味。晚清民國那些達至巔峰的技擊大師們,逐漸淡出了今人的視野,這種情形,打個比方,就像國畫界忘記了齊白石們、京劇界不再提梅蘭芳們一般。晚清民國的老輩被漸漸地遺忘了,他們的經驗和技藝不再被人們深究,武學真髓越發變得模糊。半個多世紀以來,武術所走的道路與前人的武學思想已相去甚遠。其實,武學本不是西式的“體育”,用不上去削足適履;“科學”不是什麼都能管,齊白石和梅蘭芳是能夠用“科學”研究得了的嗎?當今天的人們把太極拳視為淺顯的健身操的時候,竟忘記,這曾是曆史時光脈絡中,一輩又一輩進入高明境界的拳家們畢生經驗的凝結,精微巧妙之處,若無傳承在身的明師口傳身授,實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

在“國粹”當中,國術的傳承和境遇是比較艱難的。中醫、京劇、國畫等等都可借以維生,而國術則往往不能。 畢生追求而進入高明境界的前人,到最後也很難將其神明之境展示在紙麵上留傳下來,像很多從事無形技藝的高人一樣,其藝業和事跡往往隨風飄散了。後來的人們,隻能用口頭上一些通俗不及話本的傳聞,來揣測、塗畫前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晚清民國那些拳界前輩,很多都讀書不多,原因大多在於讀不起,而並不意味其天分較差。實際上,那些真正的高明者,沒有一個不是天賦甚高的聰明人。假如天資較差,無論從事“國粹”中的哪個行當,都很難進入較深的層次和境界。

鄭板橋說:“凡大人先生,載之國書,傳之左右史。而星散落拓之輩,名位不高,各懷絕藝,深恐失傳,故以二十八字,標其梗概。”

我的願望是能夠“以人為本”。內涵豐富的“國粹”,丟掉人而去單純提取技術,必然如紙一般蒼白。若能將晚清民國太極拳傳承的淵源脈絡、老輩拳家的交遊活動以及他們的拳藝境界、厚德品行等等,清理展示出來,則既可示師承有自,且能策勵來者。

不過,關於這個群體,往往沒有檔案、沒有日記、沒有文集,報刊的記載也不多,大都靠後人的傳聞。在這樣的資料基礎上,要運用考證得出所以然來,實屬不易。短短一二百年間的事,今天的人們也很難弄的那麼清楚了。尤其是在過去的光陰中,太極拳各家派一輩又一輩人不斷追求精進而展示出的高妙境界,文字所能記載和描繪下來的,畢竟非常有限。因此,隻能退一步說,將傳聞大致延續下來也好,尚有“口述史”價值,可為太極拳多保存一點“人”的因素。那些曾經親曆了民國時期的前輩們,不但自身創造了曆史,他們耳聞目睹,往往能講出不少的掌故軼事。博學廣聞,拳藝也就遠遠超出了肢體運動的範疇。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隨著這一代老輩的相繼謝世,那些不見文字記載的掌故以及關於他們本身的前塵往事,也就隨之而去了,如不能及時整理,必然就像直到民國時期人們才想起追究和記錄楊祿禪、董海川、郭雲深等高人事跡一樣,最終很可能隻得到些不著邊際的離奇故事。

這一回主要就是把前人記述的傳聞盡量輯錄起來,刪訂而成,還談不上“勁整”和“周身一家”的層次,但願日後能以整體的路數深入表述。雖然算不上確鑿可考的史實,卻也並不是獨自向壁虛造的小說,其中內容主要得益於各家派、各支脈傳人對於師承源流情況的記錄與研究。沒有武俠小說那般扣人心弦的情節,但似乎更樸實近真一些。不知這一部分內容,對於增加太極拳的人文內涵、提起人們傳承“國術”的興趣,是否能略有助益。

需要說明的是,書中將所收集到的有價值的文字資料盡量充分運用,而因後人對每位前輩記述的文字多少不一,故而隻能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至於各家派老輩的實際功力大小和境界高低,自然不能純以文字多寡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