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起源和演變曆來多有爭議。作者認為我國小說的起源早於漢代,其演變經曆了一個受各種文體相互影響的過程。在闡述這一觀點時還對有爭議的“青史子”、“戰國策”、“小說與曆史”、“燕丹子”、“劉向”等諸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部筆記小說是《戰國策》古小說都是采取散文體裁,筆記形式,不論先秦諸子,漢魏六朝誌人誌怪小說,唐人傳奇,無不如此。齊梁以後,講究聲韻對仗,駢體文盛行,但小說並沒有受其影響,還是用的散文體裁。唐人間或有用駢文來寫小說的,如張鷟的《遊仙窟》,裴鉶的《封陟》,但也不是通篇駢四儷六,而是駢散雜糅。這不僅因為散文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體,同時也因駢文深奧難懂,不適宜用來表情達意,不過同樣是取筆記形式的小說,隨著時代的演進,內容篇幅也多變遷不同,最初是記事、說理,然後是誌怪、誌人,篇幅由長趨短,往往隻記一人一事,字數減少到十餘到百餘,很少有超過三百字的。到唐人傳奇,文風又為之一變,篇幅由短趨長,內容也注重情節、心理描寫、作者始有意為小說,形式體製也初具小說的規模。接著又由傳奇解散為筆記雜俎,篇幅再趨簡短,作者對所見所聞,隨手記錄,內容包羅萬象,不拘一格,山川景物,風土人情,曆史掌故,人物言行,無不可成為小說資料。由於寫來容易,內容又無連續性,唐五代後,這種筆記小說日多。
不久前的香港《大公報》上曾發表一篇《中國書籍之最》,說最早一部筆記小說是《世說新語》,這位作者未免失考,中國的筆記小說怎麼會遲至六朝劉宋才出現第一部呢?難道兩漢魏晉就沒有小說了嗎?《世說新語》是一部誌人小說,在同類誌人小說中它也不是第一部,東晉裴啟的《語林》、郭澄之的《郭子》比它早得多,它的書中襲取《語林》,《郭子》所載不少,不過因為裴郭二家書已佚,遂讓它出一頭地罷了,但要稱做第一部筆記小說還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第一部筆記小說應該是《戰國策》,這部由西漢劉向編訂的戰國時期縱橫遊說的策士謀略和言論的彙編,上繼春秋之後,下訖楚漢之起,寫戰國二百四十五年間事,以國別分列,按時間先後為序,各記其人其言其事,但它又不是編年體的曆史,而是敘事體的小說。這書的可信處,第一是它經劉向校錄編訂;第二是作為史官的司馬遷,在閱金匱石室之書時,也曾見過和這書相同的史料,寫入他的巨著《史記》;第三是近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書,記戰國時事,和它的內容極相似,可見確是漢以前的作品。戰國諸子書中雖也間或有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作為穿插比喻,但均不是以說部形式單獨出現,所以應以《戰國策》為第一部筆記小說。第一部古小說是《燕丹子》如果說第一部筆記小說是《戰國策》,那麼第一部古小說應該是《燕丹子》。這篇小說寫燕太子丹質於秦,秦王遇之無禮,逃歸,欲報秦仇,問計於太傅曲武,曲武薦田光,田光薦荊軻,荊軻因太子丹不忍出賣樊於期,遂私見樊,求得其首,並燕督亢地圖入秦,刺秦王不中被殺事,語言生動,描寫細膩,人物性格神情,躍然紙上,布局結構,層次井然,前後情節一氣嗬成,較唐人傳奇有過之無不及,漢以前會有這樣的作品,實足令人驚奇,因此有人懷疑它是後人割裂諸書雜綴而成。但劉向校錄的《戰國策》中,《史記·燕世家》和《刺客列傳》中,都有和這篇作品相同的記載,而遠不如其詳。其中太子丹與曲武書及曲武答書,烏白頭馬生角,及秦王乞聽琴聲而死,琴聲授秦王抵禦之計,荊軻不解音,秦王遂從琴聲所教,拔劍掣裳,超屏風而走,這些都為《戰國策·燕策》和《史記·刺客列傳》所無,也未見於任何書中,《戰國策》所寫同於《史記》,均遠較這篇作品為遜色。這篇古小說能因《永樂大典》的迻錄而保存,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我們應該研究這篇魯迅也認為是漢以前作品的古小說何以會有這樣流利的文筆語言,生動的情節描寫,嚴密的布局結構?如果認為是偽作,也應該研究這篇作品裏麵為《戰國策》和《史記》所無的那些材料,究竟是從何處剿襲得來?古小說的功臣劉向討論古小說,決不應忘記使許多古小說得以保存流傳下來的一位功臣劉向。今所見漢人小說,固然很多托名的偽作,但劉向纂緝撰著的小說,卻決不能認為偽。劉向在古小說方麵的功績,我們甚至可以把他比之於孔子的刪定六經。經他編訂的小說,除《戰國策》三十三篇外,有《說苑》二十卷,《新序》十卷,所記多古人足以作為鑒戒楷模的行事之跡。至於淺薄不中義理,無當於治道的故事,也就是街談巷語的小說,則另外集成《百家》一百三十九卷,可惜都亡佚了。此外他還著有《列女傳》七卷,《列仙傳》二卷。他雖是儒家,但信陰陽五行之說,著有《洪範五行傳》,並在宦官弘恭、石顯及外戚王鳳用事之際。屢陳災異徵驗之說,以期感悟元、成二帝,所以在他編訂的《戰國策》中,是不會刪去怪異之談的。《齊策》不刪蘇秦以鬼事說孟嚐君,土偶人與桃梗相與語,即其一例。《百家》如果保存下來,相信其中怪異之談一定相當多。《戰國策》記事多與《史記》雷同,是否他們倆人一為史官,一校宮廷藏書,所見史料相同,或劉向據《史記》以訂正《國策》之文,現在已無可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