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一枝紅梅報春來——《天使有淚》之序(1 / 2)

楊曉升

如果說寫詩歌,是小橋流水式的低吟淺唱;寫散文,是曉風殘月式的情景描繪;寫小說,是大千世界的舞台彩排;那麼,寫報告文學,則是嚴肅而深刻的社會寫實。因此,寫報告文學,不僅需要同樣優美的文筆,而且更需要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敏銳的觀察力、對時事政策的準確把握和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

如此看來,很難想象一個生活在偏僻一隅的青年作家能夠寫出報告文學類的力作。

然而,阮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她生活在湖南華容這麼一個小縣城,卻胸懷天下,關注中國,帶著湖南妹子特有的倔強,帶著她那凝聚著萬千情感、心血與責任的使命,突破重圍一路向北,硬是在如今佳作迭出、被譽為“中國報告文學新重鎮”的《北京文學》(精彩閱讀)雜誌上嶄露頭角,且出手不凡,短短半年內在這家刊物發表了《拿什麼拯救失陷的青春靈魂——當代青少年心理危機調查》和《農村留守孩子,中國跨世紀之痛》兩個中篇社會問題報告文學,引起讀者廣泛的關注。後又在《報告文學》、《讀友》等同樣重量級月刊發表四篇報告文學,從而將自己置身於當代中國文壇那盞明亮的聚光燈下,引起廣大讀者的關注。

《天使有淚》收集的就是《北京文學》月刊上發表的兩個中篇。

在發表這兩篇作品之前,我與阮梅素不相識,報告文學界以及眾多的讀者對她的名字同樣陌生。我隻是從她的簡介中,約略得知她出身農民,業餘時間作過畫,後來當過老師,做過縣裏小報記者,眼下是湖南省華容縣科技局的一名幹部。她是慕名《北京文學》(精彩閱讀)的“現實中國”報告文學欄目而將自己的稿子投寄來的。因為我擔任著這本雜誌執行主編的工作,而且直接抓“現實中國”這個欄目每期的報告文學作品,因而認識了阮梅。客觀地說,阮梅這兩篇作品的初稿修辭和邏輯並非盡善盡美,但它的題材、內容和骨架確有大家之風,從一開始就吸引了我。而對於我提出的修改意見,阮梅秉持真誠、謙遜的態度,擇其善而采納,終於使自己曆盡艱辛傾注真情和心血的作品引人注目地問世。

《拿什麼拯救失陷的青春靈魂——當代青少年心理危機調查》,是阮梅的第一篇報告文學。這篇作品的誕生,可以說不是記者式的選題先行有意為之,而是她作為教師在與學生長時間相處之中,從一位學生特殊的“求救信”中發現的大選題,是真正的有感而發。開放的時代和開放的社會,多元的觀念和多思的年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騷動年代的騷動青春迷失乃至失陷,一些原本風華正茂的青少年學生步入歧途。悲劇接踵而至,希望相繼破滅,這無論對自己,對家庭還是對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是很可悲的。可貴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展示發生在當代青少年學生身上的種種可悲,而是通過紮實細致的訪談,循循善誘深入思索,從眾多不同類型失陷的青春靈魂中,探求失陷的主客觀緣由,進而探尋從自身、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的不同角度進行療救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