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碗裏乾坤大(1)(1 / 3)

祖孫兩人,一刻也不停地忙著,被火光染了紅暈的臉,淌滿了汗珠。堅守祖業的美好感覺,使這兩張臉,不自覺地蕩著絲絲恬然的笑意……

溫情溶在雞湯裏

這是一則充滿了溫情的美麗傳說。

相傳在一百多年前,雲南有個喚作“蒙自”的縣城,住了一個刻苦用功的秀才。蒙自縣有個南湖,風光秀麗,環境幽靜,這位秀才,便時常去湖心小島上的亭子裏讀書。他賢淑的妻子,每天把做好的飯菜送到亭子裏去給他吃。然而,秀才求知心切,常常廢寢忘食。熱騰騰的飯菜,擱在一旁,久了,涼了,味道也變了。他隻勉強吃上幾口,便擱著了,身子因此日益消瘦。妻子看在眼裏,痛在心裏。一日,殺了肥雞,用土鍋燉好,送去。可是,等她去收拾碗筷時,秀才仍在埋頭苦讀,鍋裏的湯,原封未動。她正想拿回家去熱一熱時,卻發現土鍋還是熱乎乎的,原來浮在鍋上的那一層厚厚的雞油,嚴嚴密密地封住了熱氣,使食物保持了高溫。她大喜過望,急忙催丈夫趁熱吃了。自此以後,她得著了啟示,每天燉一鍋雞湯,在雞湯裏加入米線、蔬菜、肉類,使丈夫在享受滾熱雞湯之餘,還能取得均衡的營養。由於她日日細心調理丈夫的膳食,丈夫逐漸恢複了健康,最後,還考取了狀元。

這事被當地居民傳為佳話。

從秀才家到南湖小島的亭子,需要經過一座小橋,所以,當地居民把那鍋加了米線的雞湯稱為“過橋米線”。

今日,過橋米線已經成為雲南一道風味獨特的名食了。

在昆明,隨意瀏覽,不論大街小巷,都可以見到以“過橋米線”為招牌的大餐館、小餐室。有趣的是,同是過橋米線,可是,卻分成許多不同的等級。尋常百姓嚐的,有三種:特級人民幣十五元、甲級人民幣十元、乙級人民幣五元;還有一種豪華級的,價格高達兩三百元。主要的不同在於用料。普通級的,以肉類為主;豪華級的,以各類山珍海味為主。

一位昆明朋友說得好:

“吃過橋米線的同時,我們也在咀嚼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裏的過橋米線,是一種樸實而又營養的民間食品,現在,把它搞得過於豪華,不免有失真之嫌!”

過橋米線的精華,在於那鍋雞湯。正宗的過橋米線,必須燉上三天三夜,使雞肉的甜味與精華全都溶進湯裏麵。然而,現在,凡事講求速戰速決,花上幾天幾夜去燉一鍋湯,已成天方夜譚。有些不負責任的小店,為了造成金黃雞油浮在雞湯上麵的假象,還把臘味混進湯裏去煮,喝進口裏,滿滿都是腥膩的臘味,不知情的,還以為這就是過橋米線的真味,弄得以後一聞其名便掩鼻而走。

在昆明,我曾嚐過好幾次過橋米線,有湯帶臘味的,有淡然乏味的,也有味兒濃膩的。最對口味的,是在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店裏嚐到的。

那夜,逛累了,無意間經過一條煙氣迷蒙的巷子,那一蓬一蓬的白煙,氤氳著食物勾魂的香味。隨意走進一家簡陋的小店,點了過橋米線。一隻大碗,盛了白白的米線;一隻大碟,放了切成薄片的裏脊肉、雞肉、火腿、魷魚、海參、魚片、蝦米、榨菜、芽菜、豆腐皮、香菜和蔥。還有另一個大得好似麵盆一樣的海碗,盛滿泛著晶晶亮光的雞湯。把碟子裏的生肉海鮮蔬菜等倒入滾燙的湯裏,隻輕輕一攪,便熟了,再加入米線,便成了集蛋白質、維生素與澱粉於一碗的雲南名食了。

這過橋米線,果然名不虛傳,入口之後,那種鮮到極致的味道,迄今仍然齒頰留香!

碗中有個繽紛的世界

第一回看老撾人吃牛肉米粉,目瞪口呆而又驚心動魄。

牛肉米粉是老撾一道著名的小食,煙氣氤氳的米粉,極白、極滑,像纖纖細細的趙飛燕慵慵懶懶地裸躺於飄飄忽忽的雲霧中,別有一種瘦骨伶仃的性感。鋪陳在上麵的牛肉片呢,輕、薄、軟、嫩(當然,也有些攤主用又老又韌又厚又硬的水牛肉來瞞天過海),整碗米粉,像是一幅淡雅雋永的畫作。

浸在清晨那明亮而歡愉的陽光裏,坐在拭擦得幹幹淨淨的矮桌邊,看到這樣一碗超塵出世的食物,連心情都變得纖塵不染。

同桌的,是個老撾人,年輕而黧黑的臉龐,在風吹雨打的粗糙裏,透著一種潑懍的活力。米粉一端上來,他便開始“變戲法”,加入一大把薄荷葉和幾根小辣椒,倒進魚露、白醋、醬油、辣椒醬,摻入白糖、蝦膏,擠入酸橘汁,撒上胡椒粉。他“心狠手辣”地幹著這一切,絲毫沒有憐香惜玉的溫柔。原本清澈見底的湯被他任意蹂躪而又胡攪一氣之後,五顏六色、百味齊集。他這才快快樂樂地拿起筷子,呼嚕呼嚕地吃個心滿意足,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