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仰不活,有之則欲。
在《悟性論》中有那麼一句話。
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我記得還有那麼一句:“生來癡嗔貪,世人多獨善。”
佛教中的解釋為三毒:
貪,是對於喜好的偏執;
嗔,是對於討厭的偏執;
癡,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實相而做出貪或者嗔的反應。
治療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對治貪嗔癡的方法。
放下貪嗔癡
西方有很多心理學派,用不同的理論解釋人的心理問題。例如,弗洛依德解釋人的心理不平衡是因為童年陰影和自身內在三層人性掙紮。認知心理學派認為人的心理問題來自對現實的不明了。從佛理的角度看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來自人的貪、嗔、癡。
1.貪
人的物欲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可能滿足人欲望的資源是有限。以有限的資源滿足無限的欲望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往往不斷地努力為滿足自己的欲望,但因為資源有限,所以當滿足不到的時候,心中便產生不安及不愉快。出現心理問題,漸漸又影響身體的健康,造成生活的困苦。要脫離欲望的痛苦,不是不斷努力去滿足自己的欲望,而是把自己的欲望盡量減低,即清除貪心的念頭。什麼是貪心?有人誤解不貪心就是甚麼都不做、不要。這是一個誤解。消滅貪心不是沒有上進心,而是不懷有非份之想,一切隨緣,不追求不應屬於自己的事物,也不追求自己不需要的事物,但卻努力做好自己的責任。身為學生便努力求學,身為教師便努力辦好教育,不作非自己本份的貪欲。
2.嗔
生氣,怨怒便是嗔。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怨怒,是不自覺地保護心理的一種方法。香港是一個十分緊張的城市,而且人口稠密,所以人就很容易動怒,我常常在街上聽到有人破口大罵,很多時侯都是因為一些小事情。有一次在銀行聽到一個婦人大罵銀行職員要她“苦等”足足十五分鍾。又有一次看到兩人在街上大罵因為停車的問題。其實憤怒往往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如上述的婦人憤怒銀行職員要她等候15分鍾,即使她大罵,也是要等候,她可能快了數分鍾,但又有可能因此耽誤更長時間。不管有沒有使等候時間減短,她肯定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因為,動怒是十分傷害身體的,中醫認為怒傷肝,過份而長期的動怒會使肝功能失常。怒不單傷肝,還會傷心,傷胃,傷神而導致髒腑功能失調,多種疾病的發生。現代西方的研究也指出怒氣使人血壓提高,影響食欲,容易患高血壓甚致癌症。所以,在治療的方向應首先感悟到怒怨對身體的害處,從而建立一個明確的動機去培養用一個心平氣和的態度麵對問題。在臨床上,動機(motivation)是十分重要,如果病者不理解控製憤怒是對自己的心理及身體健康有好處,便可能感到被迫去壓製自己,而且很難主動改善憤怒。
一個人應明白,怨恨他人最受傷害的不是被你怨恨的人,而是你自己。西方的科學研究已經指出,人的免疫功用與人的情緒有很大關係,一個怨恨很深的人,免疫係統會降低,比較容易患病,甚至癌症。所以,如果能放下怨恨,對個人的心理及身體健康有莫大益處。
別外,有很多人告訴我,他們都知道動怒是不好的行為,他們也希望能心平氣和地生活,但是往往“無名火起三千丈”,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便不能自控地大發雷霆。在一般的心理治療手段都采用情緒控製的方法幫助治療者控製憤怒,例如提意在動怒時練習深呼吸,離開現場到一個安靜的地方等等。依本人的臨床經驗,這些方法隻能治標不冶本。就是說,此人可能當時能控製不動怒的行為,但往往不能使內心怒氣消失,很容易又再動怒。依本療法的理念,人的憤怒情緒是與每天進食的食物有關。如果每天進食太多熱量高的食物,身體容易積聚火毒,影響人的情緒,使人難以心平氣和。我運用德建身心療法中的飲食指引幫助一些難以控製自己情緒的病者,效果比隻用情緖控製的心理治療方法好。病者都表示內心的怒氣自然少了,所以突然激動的情況減少,也不需刻意控製自己的情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