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培養自學能力(15則)(1 / 1)

△很多學生隻了解播下無數粒種子,才可以收獲一個100分,再播下無數粒種子,又可以收獲一個大學文憑。至於每一粒知識的種子能收獲一顆什麼樣的知識果實,他們卻回答不上來,因為老師沒有教給他們。

△隻把考試分數作為果實去精心養護,結果使多數學生舍本逐末,不顧學習方向,而用全身心的代價去爭取高分數。結果分數可是到手了,學曆也到手了,學習就到頭了。許多知識也就不知不覺地丟掉了,至於更新那就更談不上了。

△人的大腦的潛力十分雄厚,這是所有的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都普遍認可的。倘若人的大腦的潛力都能充分發掘出來的話,每一個大腦或許都能裝相當於上億冊書的圖書館這樣的知識量。大家都要有信心,自己能夠掌握很多知識,可以變成一個有豐富知識的人。

△一個總和創業者去比較的人,哪怕自己每天做16小時的工作,也總感到問心有愧,他總是自勵自責,自珍自重,埋頭苦幹。

引導學生常和創業者做比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學生就會身在苦中而不覺苦,身在苦中也感到幸福。

△人是有兩重性的,幼稚也是相對而論的。不能夠輕率地給那些特別聰明而成績較差的學生下幼稚的結論。他們靈魂深處一般都有比較複雜的閑思纏繞著,使他們不能自拔。

△粗心的學生和細心的學生、興趣廣泛的學生和隻會死讀書的學生從同一篇文章裏觀察到的事物,常常相差很懸殊。

他們的記憶、理解、想象習慣都決定著他們讀書的能力。

△自學能力從心理學上講,就是一種優良的心理品質,又是一種個性特征。理論告訴我們:無論何種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都要經曆知、情、意、行的心理過程,才能夠形成和發展。

△由於語文覺得對一篇文章的認識缺少一個清晰的階段知識層次,於是在課堂上,講古漢語,現代漢語知識的現象存在著,像大家那樣分析文學作品的現象存在著,甚至像大學那樣介紹作者明證其所處社會環境的事也存在著。

△學生一開始沒有自學習慣,就像一部原地不動的汽車。產生了培養好習慣的欲望就如同汽車打著了火。第一次推動不能著急,一定要慢。慢慢來才符合運動規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狀態。

△學生寫作文也是這樣,文章做法之類的書看多了,反倒無從下手了。

就寫作知識與寫作實踐而言,必須重視寫作實踐,在學生實踐過程中,講一點最基本的寫作知識也就可以了。教師在進行日記指導時,有意識地增強寫作知識的全麵、係統的指導。

為提高批改能力,定期選擇典型日記,按照批改要求,進行自批自改。

△對困難戶、困難地區的援助,倘若不在援助的同時提高他們自身戰勝困難的決心,那麼結果是支援越多,他們自身戰勝困難的能力就越低。

由此可以看出,對成績差的同學,如果不在補課的同時注意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最後也隻能是課補的越多,其自學能力就越差,依賴性就越強,成績越差。

△按照觀察順序,選擇觀察的問題。

“人的腦量有限,記憶力有限,可不能隨便用,用沒了,等長大了再急需就沒有了。”這是個別學生的觀點。

他們覺得記憶力就像人民幣,每個人工資都差不多,須積攢著不能多花,不然花沒了,急需的時候就沒有了。

△記憶力如同開露天礦,上麵的煤層挖掘得範圍越大,潛在的煤層露出來的越多。如果隻開巴掌那麼大的小孔,那麼大量的煤層隻好一輩子埋藏著,與生俱來,無用而去。

△平時缺乏訓練,記憶力就會減退。

同學信服了“用進廢退”是規律,認識到記憶力真像肌肉一樣,越鍛煉,就越強健有力。

△學生憑自己的分析能力,解放思想,大膽談自己的見解,不要學生死記硬背的標準答案,但好的篇章段落,好看詩歌,同學們都要逐字逐句地背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