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慢性腎衰竭(下)(1 / 3)

(三)腎移植術後的中醫藥治療

腎移植是替代腎功能最有效的方法,一旦腎移植獲得成功,患者將獲得較高的生命質量。雖然移植前的組織配型技術已包括ABO血型係統、HLA係統和淋巴細胞毒配型,但是臨床上仍有很多尚待解決的問題,其中有效地阻止排異反應的發生,仍是首要的關鍵。中醫藥治療腎移植術後排異反應及並發症方麵進行了初步探討,認為中醫藥在改善腎移植術後患者臨床症狀、排異反應、促進腎功能恢複、減少或防止並發症發生、提高生存質量等方麵有一定的優勢。

1.臨床研究

徐再春等分析了腎移植病人證候特點,認為其主要表現為腎氣虛弱、濕熱未盡治療當因勢利導,權衡攻補。

湯水福等采用中醫藥治療腎移植術後常見並發症,①腎功能延遲恢複:中醫辨證多為腎氣不足,瘀血、水濕、濁毒為患,治療上除采用透析方法清除水濕、濁毒治標外,還應注意益腎活血以治本,促進腎功能的恢複。常用藥為黃芪、白術、茯苓、澤瀉、薏苡仁、山藥、山茱萸、菟絲子、牛膝、丹參、桂枝、白茅根等;②營養不良:中醫辨證為脾胃虛弱,濕濁中阻,治宜健脾和胃,芳香化濁,常用二陳湯、六君子湯加減,藥用法半夏、陳皮、木香、茯苓、白術、山藥、紫蘇葉、佩蘭、石菖蒲、白豆蔻、生薑、大棗、神曲等;③單純皰疹或帶狀皰疹:中醫認為本症是正氣不足,感受濕熱毒邪所致,治療應急則治標,以清熱解毒、利濕活血為法,用五味消毒飲加減,藥用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黃柏、土茯苓、苦參、紅花、赤芍等;④環孢素血濃度低下:中醫辨證多為脾氣虛,運化失司,治宜健脾益氣滲濕,方用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黨參、白術、茯苓、山藥、白扁豆、蓮子、薏苡仁、砂仁、陳皮、神曲、麥芽、炙甘草等;⑤紅細胞增多症:證屬中醫瘀熱互結於內,治療宜活血化瘀、清熱涼血解毒,方用桃紅四物湯、犀角地黃湯加減,藥用桃仁、紅花、生地黃、赤芍、川芎、牡丹皮、玄參、麥冬、大黃、白花蛇舌草、丹參、甘草等;⑥藥物性肝損害:中醫辨證為濕熱阻滯,膽汁外溢,治療宜清熱活血,利濕退黃,方用茵陳蒿湯、四逆散加減,藥用茵陳、梔子、大黃、柴胡、枳殼、茯苓、薏苡仁、豬苓、陳皮、丹參、鬱金、雞骨草等。

鄧超雄等對腎移植術後白細胞減少、肝功能損害及環孢素A濃度異常患者采用百令膠囊治療,其白細胞減少及肝功異常者均恢複正常,環孢素A濃度偏低者無急性排斥反應,高者無腎中毒,說明百令膠囊作為一種具有雙向免疫調節作用的中藥製劑,對腎移植術後的多種並發症有治療作用,可廣泛用於腎移植術後。

孔炳耀認為腎移植後高血壓的基本病機是脾腎陰陽兩虛、虛陽亢盛及濕濁內盛,治療關鍵在於溫腎健脾、鎮納浮陽及通利濕濁,以求氣血衝和,改善經脈血行不暢的病況,從而使移植腎的血流量得以增加,常選用二仙湯加減治療腎移植後高血壓,本方由仙茅、淫羊藿、巴戟天、知母、黃柏、當歸等組成,具有補腎瀉火,調理衝任之功。

李唯佳等使用中醫活血化瘀法即血府逐瘀湯加減口服,同時丹參針靜脈滴注治療腎移植術後慢性排異反應,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孫元瑩等采用清瘟敗毒飲治療腎移植術後肺感染,將54例腎移植術後肺感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24例)。治療組采用中藥清瘟敗毒飲加減,激素,抗病毒,抗細菌,對症及支持療法等聯合用藥,對照組未用中藥,其餘處理與治療組相同。結果治療組30例,總有效率為93.3%,對照組24例,總有效率為66.7%;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馬麟麟等觀察清血顆粒對腎移植術後紅細胞增多症的療效,中藥組采用清血顆粒,西藥組采用依那普利,結果中藥治療組10例,總有效率77.8%。西藥治療組10例,總有效率66.7%,兩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結論清血顆粒與經典西藥治療PTE有同樣療效。對脫落病例意向性分析結果,證實了清血顆粒藥效學的可靠性和科學性。

王守春等探討雙黃連對腎移植受者環孢素A血藥濃度的影響,10例腎移植受者,采用自身對照法,比較服用雙黃連前後環孢素A血藥濃度有無差異。結果10例患者服用雙黃連前後環孢素A血藥濃度差異無顯著性(P>0.05)。說明雙黃連對腎移植受者環孢素A血藥濃度無顯著影響。

董興剛介紹葉任高教授用中西醫結合方法辨治腎移植排斥反應的臨床經驗。認為腎移植急性排斥反應,中醫辨證多為氣陰兩虛型,治則為益氣補腎,方藥用葉氏家傳保胎方用杜仲、桑寄生、丹參各;15g,當歸、黨參、續斷各9g,赤芍10g。若發熱加金銀花15g,連翹10g,白花蛇舌草30g清熱解毒;若移植腎腫痛甚加漢防己12g,澤瀉15g。腎移植慢性排斥反應,中醫辨證多為瘀血內阻型,治則為活血化瘀通絡,方藥用補陽還五湯加減:黨參20g,黃芪、延胡索、川楝子各15g,當歸、川芎、枳殼各10g,桃仁、紅花各6g,地龍、鬱金各12g,若血尿甚加小薊30g,白茅根15g,蒲黃10g涼血止血。

薑宗培等探討中西醫結合方法在防治腎移植急性排異反應中的作用和機製,81例腎移植患者隨機分為西醫治療組和中西醫結合治療組,觀察和分析兩組急性排異反應和感染並發症發生率、治療方法、血和尿IL-6水平等情況。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在急性排異反應發生率、巨細胞病毒感染發生率、血和尿IL-6水平等方麵均較西醫治療組有顯著的降低(P

劉洲等用參苓白術散治療腎髒移植術後低CsA血濃度1例,認為參苓白術散通過改善腸道對CsA的吸收作用而達到升高CsA血濃度,中藥對CsA血濃度的影響亦是值得研究。CsA對胃腸道、神經係統、血液係統、免疫係統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可用中醫藥辨證治療,以減輕其毒副反應。

孝晨等采用清熱解毒、化濕解表的黃芩滑石湯方治療腎移植術後卡氏肺囊蟲肺炎1例,其對防止繼發感染,緩解肺炎症狀起到了較理想的作用。

2.實驗研究

施邵華等報告茶多酚能有效地減輕CsA所致的大鼠腎髒毒性,可能與其清除自由基、保護腎組織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及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有關。

喬保平等對大鼠灌服CsA及低鹽飲食28天,同時注射複方丹參注射液4ml/kg,結果顯示本藥有防治CsA的慢性腎毒性作用,其作用機製與減低腎素、轉化生長因子β1-mRNA的高表達及減輕腎內Ⅳ型膠原的沉積有關。

雷公藤多苷在移植中的應用研究已有10餘年曆史,石益民等認為其具有良好的免疫抑製作用,並能延長動物器官移植物的存活時間。

張肖紅等研究發現,一定濃度的蟲草類及其菌絲培養物具有較明顯的抗排斥作用,其作用機製是抑製了IL-2活性,並使T淋巴細胞的免疫應答反應受到抑製。

葉朗清等使用安胎補腎和益氣養血藥(杜仲、川斷、狗脊、桑寄生、苧麻根、黃芪、黨參、當歸、生地、熟地等)預防和控製腎移植後排異反應,取得明顯療效,並發現對腎移植和先兆流產患者應用“安胎法”治療後,其血清IgG、IgA、IgM和玫瑰花結形成率都有所下降。

參考文獻:

[1]鄭筱萸主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3.

[2]王億平,茅燕萍,曹恩澤,等.清腎顆粒對慢性腎功能衰竭急劇加重濕熱證患者腫瘤壞死因子及其受體的幹預作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誌,2006;3(13):135-138.

[3]王億平,曹恩澤,方 琦,等.保腎片治療慢性腎衰竭氣陰兩虛兼濕濁證臨床觀察[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3;3(22):25-27.

[4]於 梅,李淑菊,王今朝,等.腎衰膠囊對慢性腎衰竭腎功能及纖維化指標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學報,2006;1(34):47-50.

[5]詹 鋒,黃烈城.腎衰寧治療慢性腎衰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02;2(13):13-14.

[6]王 鋼.腎衰方外敷穴位治療尿毒症臨床小結[J].中醫雜誌,1990;(10):99.

[7]張 莉.解毒泄濁Ⅱ號灌腸合血液透析治療慢性腎衰竭25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2;5(21):16-18.

[8]管玉香.中藥足浴結合中藥灌腸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30例臨床觀察[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6;1(2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