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譯後記(1 / 1)

《沙郡年記》問世於1949年,正值美國戰後經濟複蘇時期,人們都在信心滿滿地為征服和利用自然邁進現代社會而奮鬥著。在當時生態學的意識和概念對人們來說還十分陌生,這本書的出版並沒有引起很大影響。而作者利奧波德的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土地倫理思想,對人類要怎樣生存的睿智、高瞻遠矚的理念遠遠超越了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對於我們今天的啟迪依然是如此巨大。

《沙郡年記》可以說是利奧波德的工作日記,它多以敘事形式描述自然生態、萬物和諧共生的美妙的場景。他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態的尊重都體現在他的細微描寫當中滴水聲、一絲草動、一縷晨風、一片大雁羽毛的抖落……

這位生態學家的思想,對今天的我們是難得的財富。利奧波德長期從事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工作,他從生物學角度闡述了土地共同體概念,對傳統土地觀進行了新的界定;在他的“土地共同體”理論中,提出土地不僅包括人們認為的土壤還包括土壤離不開的水、空氣、氣候以及在其上生存的動物、植物、乃至我們人類的觀點。他認為在土地共同體中成員都是平等的,它們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共生共存於同一個平衡有機體中。他的土地倫理觀為傳統的倫理範疇增添了一抹新綠,把倫理範疇從人與人、人與社會擴展到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這也正是我們現代社會需要重視的“倫理關係”。

曾幾何時,我們把開山造田、攔河築壩、工廠濃煙滾滾視為大幹快上、人定勝天的壯舉。人們似乎認為現代文明注定要以犧牲自然為代價,但如今,現實證明這一代價是高昂的。我們並未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諧共生,我們把它耗盡,導致它疾病纏身。而與它息息相關的水、空氣、萬物生靈在這不和諧的狀態中又會是怎樣的狀況,對此人們自有定論。

閱讀《沙郡年記》帶給我們一種享受、一種憧憬、還有一些傷感,因為書中所描述的多數場景,我們今天都見不到了,隻有在忙忙碌碌中擠出一點屬於自己的時間坐下來靜靜地品味自然的真諦與萬物和諧的美妙。

這部書對中國讀者來說並不陌生。早在1992年侯文蕙根據本書初版所譯的《沙鄉的沉思》就已出版,吳美真1997年在台灣出版了《沙郡年記》增訂本,2004年再版時譯名改為《沙郡歲月》。此外當代世界出版社還在2005年出版了英漢對照的《沙郡年記》,由孫健等人合譯。近年出版的有李靜瀅翻譯的《沙郡年記》。本人參考了各家的譯著,在翻譯中借鑒各家之長,注重對原文的尊重,盡可能表達出利奧波德的生態學觀點,這也是本作品翻譯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翻譯此書不能隻考慮

用詞華麗、句式優美,更重要的是承載、傳播這位偉大生態學家的思想,反映他為扞衛土地倫理觀所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從上個世紀這部著作的中文版問世到如今的近二十年裏,它對國人的影響有多大,本人並沒有考究過,但本人能作為譯者再次翻譯這部著作,倍感欣慰。希望這部作品能對人們的生態意識有一個新的啟迪。利奧波德當年之所以沒有用科普性知識來呈現他的觀點而是用故事性、敘事性方式來表述,初衷可能也是希望以淺顯易懂的話語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土地倫理的觀念,並能真正擔當起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吧。

王鐵銘於杭州

2013年12月16日